[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滨海街道东山张村2000亩海蛎子进入捕捞季,日销售量超10万斤,养殖产业越做越大

肥美海蛎子撑开“致富伞”


  渔民展示刚刚捕捞的海蛎子。

  左图:出海捕捞海蛎子的渔船陆续靠岸。中图:铲车将装有海蛎子的养殖笼运到加工场地。右图:渔民们正在对海蛎子进行分拣。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静

  10月31日,清晨5时许,夜色逐渐散去。此时,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东山张村码头,却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船回来了!”久候码头的渔嫂们在料峭海风中裹着头巾,从漆黑远海处突然翻出的几束幽蓝光芒,判断出了自家渔船的归航。
  十几分钟后,满载本地新鲜海蛎子的渔船,陆续靠岸。

  “东山张的海蛎子
  巴掌大小顶盖肥”

  伴随着渔船泊稳,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早早候在岸边的三辆铲车立即出动,将渔船里装有海蛎子的养殖笼子运到加工场地。
  “以前,这些养殖笼子是靠人力从渔船里往岸上提,后来我们造了个提笼机器也不好用,最后发现铲车最靠谱,上千斤的海蛎子一下就能举起来、运上岸,省时省力。”渔民张云淑告诉记者。
  养殖笼子送到加工场地后,大家伙分工合作,快速打开笼子将海蛎子倒出来,随后将倒空的养殖笼子堆在一旁,渔嫂们也蹲下身来开始分拣。“刚捞上来的海蛎子掺着很多杂皮和没长成的海蛎子苗,必须先拣出来,不然影响整体品质。”一位渔嫂一边熟练地把杂皮从海蛎子上去除,一边对记者说道。
  由于海蛎子外壳锋利容易划伤手,所以每一位渔嫂手上都戴着一副厚厚的胶皮手套。伴随着敲击声,一片片杂皮和幼苗被从海蛎子上敲下。“修剪”完成后,她们把海蛎子举到眼前,左转右看,直到满意才丢进脚边的大盆中。“咱们东山张的海蛎子个个巴掌大、顶盖肥。”面对记者,渔嫂又拿起两个海蛎子,笑盈盈地夸赞道。
  “这些海蛎子被分拣完成后,还得再重新装回笼子,送回海里进行二次‘育肥’。”张云淑告诉记者,如果客户急要,育肥个三五天就能出货,但如果不急,便可多养些时日,肥嫩度也会更好。
  说着,张云淑掰开一个海蛎子对记者说:“你看,这已经是七八成肥,再过些日子,差不多一个多月就能达到十成肥、肉满盖。”张云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养殖的海蛎子,一年一生的野生海蛎子一般个头小一些,外形较圆且不规则,但皮薄、味道更鲜美。

  蛎子长在绳子上
  分笼入海待丰收

  为了一睹海蛎子的生长状态,8时许,记者坐上了渔民崔洪刚的船,跟随他一起进行第二拨捕捞工作。渔船行驶15分钟后,就靠近了养殖区。
  “咱本地养的海蛎子,都是采用筏式养殖。”崔洪刚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从烟台购进一批附着有海蛎子苗的扇贝壳,拴在粗绳上送到深海,待到春节前再把这些海蛎子捞上来,销售价格至少能翻一番。
  “今年这个品种叫‘三倍体’,不仅耐高温,而且生长速度快,肥嫩度也高。一般情况下,每个能长到四五两,最大的能长到七两。今年我大概下了4000多根绳、1000笼左右,估计能收获5万斤海蛎子。”崔洪刚说。
  记者看到,养殖区的海面被许多条平行分布的粗绳分割开来,粗绳上每隔一段,便拴着一个篮球大小的球形浮漂,靠着浮漂的浮力,粗绳才得以在海面漂浮。“这不是养殖绳,养殖绳是拴在这些浮绳上,垂到海水中的。”话音未落,崔洪刚和开船的同伴一起,从海水中拖出一根绳。只见一根长约4米、拇指粗的绿色尼龙绳上,又分出多股稍细的绳子,每根细绳上都附着着满满的海蛎子,让整个“蛎子绳”变成了直径约30厘米的“蛎子柱”。“这一根绳差不多能产20斤海蛎子。”崔洪刚说,海蛎子喜冷,冬春季节通常是最肥的时候,“一般‘五一’前后,海蛎子产卵之后就开始瘦了。”
  看完养殖的海蛎子,崔洪刚又开船带记者来到了自然附着的野生海蛎子养殖区。“自然附着的海蛎子,简单说就是直接把绳子下到海水中,野生蛎子苗自己附着在绳子上生长。”船行十几分钟,便到达了野生海蛎子养殖区,崔洪刚说,“东山张海域,一直以来就是野生海蛎子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一般7月份左右,我们就把绳子拴到海里,到8月份就有野生蛎子苗附着了,收获最多的时候一根绳能附着20多斤,今年产量也挺好。”

  营养丰富水质好
  发展壮大养殖业

  “咱东山张的海蛎子味道鲜美、口感爽滑,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滨海街道东山张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张胜杰说,“不管养殖的海蛎子还是自然附着的海蛎子,在东山张海域,都不需要人工喂养。海蛎子食用海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而东山张海域可以说是海蛎子生长的天堂。”
  “海蛎子壳微微张开时,把海水引进壳里,滤食微生物,每小时可以过滤7到12升海水。”提起海蛎子,渔民张君录也打开了话匣子,“东山张海域微生物多,水质好,没有大风大浪,在这里长大的海蛎子又肥又鲜,味道美极了!”
  “原本我们村里养殖的海蛎子、蛤蜊、海虹等水产品都比较多。这两年,海蛎子产业发展得比较快,而且收益也好,养殖户渐渐扩大了海蛎子的养殖规模。”张胜杰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海蛎子的养殖面积超过2000亩,从现在起一直到明年5月,只要天气允许,本地渔民每天都会出海捕捞海蛎子。村里一共三四十条船,平均每天能卖一二十万斤,多的时候能卖三四十万斤。
  “东山张的海蛎子味道鲜美,只要吃过,很多人都会回来找这个海蛎子。”码头上,正在收购海蛎子的商户王加勇说道。
  新鲜的海蛎子肉质饱满肥美,最佳吃法是清蒸,而张胜杰说,东山张的海蛎子生吃都没问题,“一煮就可以,什么调料也不用加。生吃也行,老人们常说‘生吃蛎子活吃虾’,味道非常鲜美。”
  夕阳入海,忙碌一天的码头渐渐安静。明天,这里想必又是一番繁忙景象。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