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管理,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把“城中村”变“城中景”


   殷家河安置区环境优美,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蒋雨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中村改造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百姓谋利益的具体行动。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管理,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谋定后动
  科学组织统筹推进

  常言道“谋定而后动”,只有打有准备之仗,才能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为此,新区成立旧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事项,统筹推进土地整理、企业导入、项目建设、竣工交付、土地指标落实及招拍挂等工作,全面统筹推动工作开展。
  为确保项目进度,各项目还成立工作专班,牵头对接协调各主管部门、镇街及区属国企,据实排出项目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工作目标及方向,挂图作战,形成了“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直观检验成效”的促进机制,确保高效完成安置区的建设与交付。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实施过程中,新区探索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融、产、配”一体化运作模式,打造全流程、全周期的旧改新格局;针对项目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易发生问题的环节,镇街组织社区、代建单位深入研究,学习借鉴优秀安置房项目经验,融合科技、绿色、环保和安全元素,将生态结合、节能环保、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理念引入到项目当中。同时,科学包装项目,吸引市场投资,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专项债券以及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坚持基础先行,不断完善项目周边配套基础设施,与周边轨道交通建设深入融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兼具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新区将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按照“一年规范提升、两年塑成优势、三年全面过硬”的总体安排,加快全域布局、分类推进、整建制提升,着力打造社区规范有序、物业服务优良、环境美好宜居、群众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达到群众能住好房、更要协调共治管好房的效果。

  以人为本
  打造放心安居工程

  从安置到安居、从安居到宜居,安置房项目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关系着拆迁居民的体验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直以来,新区坚持细微处见关怀、细节处见品质,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殷家河安置区推广使用聚合聚苯板、减轻结构自重内置箱、低碳环保空调格栅等新材料、新技术;在幸福小镇推动地下车库配建充电桩、地上停车棚预留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小区内按区域分布安装垃圾分类用房;在孙家滩安置区划定专用位置保留263年树龄的古树,建立村使馆,留住乡愁……切实将精品意识、绣花功夫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将安置区打造成为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的民生工程。
  在推进过程中,新区还按照安置区建设品质不得低于周边同期开发商品房品质的要求,对安置房项目实施差别化管理,实施重点监管。同时,着重加强对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检查监督,组织质量监督部门定期检查、第三方机构进场检查、居民质量监督小组每周检查、监理单位日常现场督查、质量互检等,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使多元化的质量监督成为项目建设的特色之一,将城中村项目打造成为“人人放心、户户安心”的安居工程。
  任务越是复杂艰巨,就越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为了让居民能够住得放心,在设计之初,新区让居民优先选择安置区位置,将安置区放在城市区位好,教育、医疗、交通便利地段;先行安排安置房项目供地和建设,确保安置房在合理工期内建成,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安置房规划、设计、报批、建设、交付使用“五同步”,切实保障好拆迁居民利益;结合城中村改造项目所处区域实际,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产业用房、保障性住房等多种形态的集体物业,支持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利于社区发展的智慧城市体系,推动城中村改造后周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综合施策
  确保居民早日回迁

  资金与政策是激活城中村改造的两大引擎,新区在推动城中村改造期间,认真答好“钱从哪来”“路如何走”等题目,全面加强项目管理,让城中村改造成为盘活城市资产、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的必由之路。
  针对此,新区着眼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城中村改造计划,实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坚持算好长远账、精细账,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分步开展,使各项建设有据可依,不让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经济平衡、点面并进的工作态度,科学合理有序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同时,坚持“群众自愿、区级统筹、片区平衡、产城融合”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调研,不断完善新区城中村改造政策体系,将海绵城市、清洁能源、智慧小区等理念融入安置区建设;在启动条件、建设时序、土地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将安置房建设周期由36个月优化为30个月,让居民早日住上新居。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城中村改造工作迎来新的机遇。新区改变过去单个村居依靠土地收益实现资金平衡的做法,突出产业引领,实施整体规划,引导国企及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强的社会资本参与,统筹土地收益和开发收益,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做好改造项目资金保障,推进重点区域成熟项目建成交付和居民回迁。
  如今,一个个城中村正渐次焕新,实现着居民的宜居梦与发展梦,也承载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期待。面向未来,新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求解、用心用情破题,创造性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让城中村成为城中景,以老城新生焕发民生新景。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