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展会面积12万平方米,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万余品牌农产品亮相……

土特产里寻美味 过瘾 农交会上瞧新鲜 走起


   众多“新区好物”被摆上展台。

   工作人员展示“国信1号”养殖工船养殖的大黄鱼。

   宝山苹果亮相西海岸新区展区。

   一名参会人员被西海岸新区展区的水产品吸引。

   在西海岸新区展区,参展人员正在冲泡海青茶。

  来自济南的参展人员展示比人还高的章丘大葱。

   在展会上邂逅24节气的“青岛味道”。

  参展人员正在挑选武都崖蜜。

  来自白俄罗斯的其拉(右一)用汉语推销巧克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向观众介绍遥感监测平台。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雪 董梅雪 龚鹏 王培珂 
  11月9日上午,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盛装开幕。
  农交会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大型农业行业盛会,已成功举办十九届,是我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农业盛会。
  本届农交会为期4天,展会面积12万平方米,设置粮油、果蔬、畜禽、水产、茶叶、地标农品、农垦、农业农村服务业、国际等11个展区,共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携万余种品牌农产品亮相参展。期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将举办30余场品牌推介,开展新品发布、品鉴体验等活动。作为“东道主”的西海岸新区,则在本届农交会现场精心打造了300平方米的特装区,组织全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领域的30家品牌企业,将涵盖粮油、瓜果、蔬菜、茶叶、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六大类近160个品种的产品搬到展会现场。
  12万平方米的展会上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新区特色农产品怎样借农交会展示形象、释放引力?本报记者深入本届农交会现场,带您一探究竟。

  “西海岸味道”香飘农交会

  “国信1号”成明星
  深海“游”出大黄鱼
  在青岛展馆,“新区制造”的大国重器——“国信1号”,无疑成为展区最耀眼的明星。
  “金腹玉鳍,条形身材,这一定是野生大黄鱼!”在展馆环视一周后,北京客商张书卿便被青岛国信集团展区摆放的大黄鱼吸引,径直走到跟前。拥有10年农业社交电商从业经验的他,对于农产品有着独到的选品眼光,“拥有野生黄鱼的特质,却又比常见野生黄鱼大了整整两圈,确实很不错。”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游弋式工船养殖的深海野游大黄鱼,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陈正斌仔细地向来往客商介绍,因为仿制了野生黄鱼的生长环境,在“国信1号”养殖的大黄鱼不仅拥有适宜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等环境条件,专门打造的海水涡流还可以让大黄鱼一直保持野游习性,这才打造出“野、深、黄、金、鲜”的深海野游大黄鱼。
  海洋渔业历来就是西海岸新区的优势。作为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打造的“航母级”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单船吨位、养殖规模、养殖水体量均创造了行业纪录,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我国实施“深蓝渔业”战略提供了重大装备支撑与产业示范,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由0到1的进阶发展,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国信1号’有15个养殖舱,而这艘‘国信2-1号’有21个养殖舱,年产量也从3700吨增加到了4000吨。”陈正斌指向展区一旁的“国信2-1号”养殖工船说,根据“国信1号”运营一年多积攒的经验,目前正在打造的“国信2-1号”养殖工船对160多项技术进行了升级,不仅产能提升,自动化水平相比“国信1号”提高了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起捕方式更加多样化,还配备自动打包机、码垛机、船上加工厂等先进配置。“明年9、10月份,国信2-1、2-2养殖工船将陆续交付使用。”陈正斌说道。
  地标品牌超“吸睛”
  展台“飞”来琅琊鸡
  “大家可以过来品尝一下我们西海岸新区的琅琊鸡……”
  还未走进西海岸展厅,便听到热情的招呼声,记者循声望去,只见工作人员正准备打开面前的压力锅。掀起锅盖,一股浓郁的香味就扑面而来,围观的参会者直呼“太香了”,争相上前品尝。
  在西海岸展厅,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领域将近160个品种的产品一一亮相,其中,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并登上国宴餐桌的琅琊鸡吸引了众多参会观众。
  “相传,当年秦始皇东巡琅琊台时偶食此鸡,对它鲜美的肉质、爽滑的口感赞不绝口,赐名‘琅琊鸡’。”听到负责人龚玉波的这句介绍,参会观众兴致大增,纷纷驻足一听究竟。
  “我们的琅琊鸡都是散养的,生长在海边丛林中,可以自由觅食鱼虾、海藻和原生态的谷食草虫,练就了会飞能跑的自然生存本领。”龚玉波说,“每只鸡都要养足5个多月才会出栏,正因为生长期较长、运动量大,因此肉质更加紧实、鲜美,营养成分也更为丰富。”
  产于西海岸的琅琊鸡不仅成为青岛“畜禽四宝”之一,更是全国人民舌尖上的美食。龚玉波介绍,2014年,琅琊鸡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2015年被评为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凭其优良品质和安全性荣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国宴餐桌,2019年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国宴餐桌……
  除琅琊鸡外,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在展台前一字排开,精美的包装、多样的种类吸引了不少观众和采购商驻足。
  在琅琊鸡展台的北侧,来自六汪镇丰美村养殖基地的高端雪花牛肉吸引了众多参会观众的目光。“丰美村养殖基地占地605亩,这里的气候、土壤、水分等都适合雪花肉牛的养殖。我们的雪花牛肉以其优异品质,成功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展台工作人员张女士说,这一次来参会,就是想把这一独特风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南果”产自西海岸
  新区农品获点赞
  “这个猕猴桃是咱们本地的吗?”
  “对,我们的种植基地就在宝山镇,这些猕猴桃果肉细腻,口感软糯香甜……”
  一次展会就是一个推广平台。在本届农交会上,生长于宝山镇的“南果”猕猴桃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记者看到,红、黄、绿三种果肉颜色的猕猴桃被摆放在展台中央,展台内工作人员一边忙着切猕猴桃,一边热情招呼客人品尝。展台外,一拨拨客人蜂拥而至,争相品尝。“口感好,酸甜可口。”大家品尝过后赞不绝口。
  “今天逛了农交会,才知道咱西海岸新区的农产品不仅品种多,品质也很好。”60岁的市民刘女士上午在农交会上品尝了本地猕猴桃之后,下午便带着一起跳广场舞的姐妹前来购买。
  好品质、好口碑的背后,离不开种植户管理果园时的精心、追求长远发展的信心,更离不开西海岸新区和宝山镇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定决心。
  “猕猴桃好吃不好种。”风河源生态猕猴桃庄园负责人傅桂欣告诉记者,“种植猕猴桃前,我们经历了三年的土地整饬期,土壤达到标准后才开始育苗、栽种,虽然前半程顺风顺水,但中途也出现了品种不受欢迎等难题。”
  傅桂欣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学习、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一套猕猴桃在北方种植和管理的技术:“我们全程有机种植,通过施入足量经过彻底发酵的散养畜禽粪便,再加上种植绿肥和杂草轮作,以培肥地力并改善土壤,用天然微生物制剂和高密度的杀虫灯来防治病虫害,让每一颗果实接受充分光照……”
  从2015年种植至今,风河源生态猕猴桃庄园种植的猕猴桃连续8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是山东省知名农产品、齐鲁放心果品。

  全球好农品争相抛绣球

  带着“任务”来参展
  陇南“甜蜜”出秦岭
  “这个蜂蜜特别好,这次我要多买几瓶。”11月9日,记者走进本届农交会的甘肃展区,发现几位顾客正在购买武都崖蜜。在今年的展会上,花荠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树花带着自家的特色产品亮相。
  谈及参加展会的初衷,李树花坦言:“我这次是带着家乡父老交给我的‘任务’来的,目的就是把家乡的‘土蜂蜜’展示出来,打开销路,让老乡受益的同时将来自秦岭的陇南好蜜介绍给大家,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陇南的‘甜蜜滋味’。”
  记者注意到,李树花带来的武都崖蜜光泽透亮、浓度较高,舀一勺送入口中,口感细腻、味道香甜、余味悠长。陇南地区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海拔两千米左右,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武都崖蜜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品牌打造,武都崖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产品。
  李树花所在的花荠蜂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武都区石门镇枣川村,是一家专业从事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及养殖技术培训的企业,拥有占地面积2亩的现代化蜂产品加工厂,同时也是甘肃省“甘味”品牌企业。
  “为确保产品品质,我们免费将蜜蜂发放给周边农户养殖,并配备专业技术指导,再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生产。”李树花介绍说,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强与周边各个县区合作社、农户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形成了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做为一个从业31年的养蜂人,我有义务和责任将武都的蜂蜜推广出去,让当地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李树花坦言。
  自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西海岸新区在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一直与陇南市武都区有着紧密合作。“东西部协作能够帮助我们陇南的产品走出去,对陇南人民帮助很大。”李树花说,东西部协作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刺激了陇南武都的经济发展。
  国际展区人气旺
  “老外”卖货讲中文
  “都来看一看、尝一尝,这是产自白俄罗斯的巧克力,非常美味。”11月9日下午,在农交会国际展区,来自白俄罗斯的商务代表其拉女士用熟练的汉语向观众推销巧克力,引来大量观众争相购买,一大盒巧克力不一会就卖光了。
  “我们是一家进出口公司,公司位于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主营产品就是这款产自白俄罗斯的康美纳卡巧克力,我们拥有一手货源、货量稳定。其拉女士中午都没顾上吃饭,今天的顾客实在太多了。”青岛飞天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修告诉记者。来自白俄罗斯的其拉女士今年24岁,已经来到中国四年多了,因为热爱中国,自己主动学习了汉语,现在口语非常流利。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气很足,当下大家更加追求品质消费,所以我们这次带来了白俄罗斯康美纳卡巧克力和俄罗斯香肠两种产品,希望通过此次展会与各地的经销商达成合作。”李永修说。
  在国际展区,来自伊朗的藏红花产品也非常受顾客青睐,伊朗艾娃藏红花生产公司展位负责人、伊朗小伙飞迪亚同样用流利的汉语与客商交流。该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十年时间,今年有意开拓青岛市场。“参展不仅能够推广我们的品牌,同时也是对我们国家的一种宣传,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朋友了解伊朗。”飞迪亚介绍道。
  岛城良种来参展
  借助平台寻合作
  “大哥,哪个品种吃起来口感脆、味道甜?”在种业展区,头戴玉米头饰的陈萱向展商问道。陈萱来自四川省南充常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种植开发推广、育秧育种等业务。“我这次来,一方面是展示我们自己公司的产品,与更多企业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就是想了解一下现在市场上的好种子,回去向公司推荐。”陈萱说。
  “我们这次带来的是以‘登海1976’为主的几个玉米种子品种,‘登海1976’是2021年国审夏播玉米,特点是棒大籽粒长、抗病多打粮,非常适合北方夏季播种。”青岛登海种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丁锋介绍道。
  “这次参加农交会,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寻求合作。”丁锋说,参展第一天,就已经找到了合作客户,与南充常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青岛登海种业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来到青岛扎根,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青岛的区位、政策、交通、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公司技术创新步伐,打造育种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粮食生产数字化
  农田管理全周期
  “这个平台是我们国内首个省级遥感应用监测平台,通过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布、长势墒情、病虫害等进行遥感监测……”在山东展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骆秀斌正向观众们介绍他们的农业农村遥感监测平台。
  “以今年玉米遥感监测结果为例,卫星可监测到的当前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约为5996.43万亩,与农情调度数据一致。”骆秀斌告诉记者,根据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夏播期,全省底墒较好,玉米做到了适墒适时播种,长势均明显好于去年同期,这也为今年山东省秋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搭建了高标准农田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接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初步建立了‘以图管地’新模式。”骆秀斌介绍道,目前他们已完成2011年以来山东省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上图工作,可以详细查看每一年度、全省、各市、各县项目建设情况,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