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视野筑“巢”引凤,力争到2024年底建设5-10个国际化社区示范点
打造国际化社区,新区亮出“施工图”

瑞源·名嘉康城的休闲区域环境优美。
俯瞰海信罗浮湾
□本报记者张静 本报通讯员董卫锡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积极落实绿色健康、智慧科技、全龄友好等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国际化社区建设,助力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全力打造生活更加宜居、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保障更加有力的现代化国际新区。
>>强化顶层设计<<
打造国际人才品质生活目的地
在全球城市语境下,国际化社区并非以外籍居民占比、国籍多样化或建筑风格形态来界定,其基本特征和内核在于生活方式的国际化。简言之,国际化社区是不同国籍人士聚居的场所,社区相应的组织制度、服务体系及社区空间环境设施具有国际标准,能够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让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和谐生活在一起的城市社区。
那么,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生活社区?2022年,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构建完整的国家级新区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覆盖生态健康、服务优质、绿色出行、社会保障等6项一级指标,细化分为22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为未来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评估的量化参考。
同年9月,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建高品质住宅项目的指导意见》,聚焦层高、电梯数量、车位尺寸等关键指标,提高采光、隔声、防潮、保温等性能要求,打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区推行了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在项目设计、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为40余个试点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新区的建筑师负责制项目数量占全市首位;深化与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获得者何斐德建筑设计团队合作,搭建“未来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研究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大师工作室,引进张家臣、刘景樑等4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团队,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30个国家大师级标杆项目。
未来,国际化社区将被打造为复合、开放、高效的国际化社区样板区和国际人才品质生活目的地。新区也将以国际视野筑“巢”引凤,围绕“多元共享”理念,高水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现代化国际新区。
>>推进建设试点<<
多个小区将升级改造
建设国际化社区,新区持续发力。
今年9月,西海岸新区对标浙江、深圳等先进地区的国际化社区建设经验,结合新区实际,印发了《关于推进西海岸新区国际化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打造国际化社区的场景标准和建设路径。
《方案》涵盖组织架构、国际化资源运用、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社区文化交流、标识标牌、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环境、社会影响等多个场景。截至目前,已编制完成第一个居住型国际化社区建设项目——海信罗浮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且该方案已获新区管委(区政府)批复;完成中韩服贸港和国际服务中心建设,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服务配套、公寓等相关业态功能齐全完备;对标杭州、成都等地的先进做法,改造瑞源·名嘉汇、瑞源·名嘉荷府等项目,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涉及住户6000余户。
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当下的西海岸新区,国际化社区建设已经起步。据悉,新区力争到2024年底,建设5-10个国际化社区示范点,实现国际化社区覆盖面叠加扩大,社区国际化功能和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和居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注重人文交流<<
邀请外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国际化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满足中外居民的新期待?新区以需求为导向,关注中外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对附近有什么超市、医院、学校还不熟悉。”“社区内应该设置更多双语标识。”前不久,在讨论如何改造瑞源·名嘉荷府时,新区特意邀请外国居民来“挑刺”,为打造国际化社区提建议。
不仅如此,新区还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统筹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和新区实际,构建普惠型国际化社区服务新机制,建立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福利清单制,邀请外国居民加入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外国居民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政务咨询、签证咨询、医疗康养、社区食堂等便捷服务;充分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中外交流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不断提高为中外居民服务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功能品质,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招引多样、优质的经营业态,促进产业资源人才等要素集成,把社区打造成为活力充盈的集合体。
下一步,新区规划、住建、行政审批、民政等相关部门也将通力合作,将国际化社区建设要素纳入合适新建地块中。同时,积极探索在条件成熟的现有居住社区建设国际化社区,同步带动产业集聚型国际化社区、教育型国际化社区、商业型国际化街区等建设升级,力争建成全省示范标杆项目,形成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