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积极探索新型科技小院建设模式,坚持“科研专业+特色产业+合作项目”,把科技小院打造成助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课堂、技术传播阵地、项目研发基地——

建一个小院 带一个产业 富一方百姓

目前新区已建成1个国家级、4个区级科技小院,11个正在申报中


   张续周(左二)在科技小院查看新采摘的茶叶。

   科技赋能,海青茶品牌立得住、叫得响。
  □本报记者 董梅雪

  在海青镇龙泰茗家庭农场里,有一处彩钢建造的简易房,3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摆放着各种炒茶机器,屋后就是大片茶田。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简易房,却聚集了10位专家、教授等农业人才,是海青茶农信赖的“研究所”——海青茶山科技小院。
  何为科技小院?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农村小院”,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前往农家小院,从事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工作。近年来,国家提倡将科研生产一线搬到田间地头,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交融互济。一个院落、一间农舍,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孕育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无限力量。
  “从去年起,新区就积极探索新型科技小院建设模式,坚持‘科研专业+特色产业+合作项目’,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建设,把科技小院打造成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田间地头课堂、技术传播阵地、项目研发基地。”西海岸新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殷宝勇说。目前,新区已建成1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琅琊鸡科技小院)、4个区级科技小院(青岛蓝莓科技小院、田园宝山蓝莓科技小院、砖刻文化科技小院、海青茶山科技小院),另有11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正在申报中,并已通过省相关部门审批。
  11月20日,记者走进海青茶山科技小院,看科技小院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如何大显身手。

  全产业链服务
  让海青茶香飘得更远

  谈及科技小院的使命,海青茶山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张续周说:“助力实现农业产业兴旺、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繁荣,是科技小院成立的初衷。海青茶山科技小院成立至今,我们坚持提供从新品种栽培、种植技术推广到新茶加工、茶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服务。”
  11月8日,西海岸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介系列活动走进深圳,生于山水灵韵之地的海青绿茶,以其鲜爽醇厚的“高鲜”风味,香飘四方。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审评海青绿茶后,评价其‘清香、味浓、耐冲泡,品质优于南茶’。”张续周说,“然而,这种评价适应于任一绿茶,为此,我们通过实验测试及数据支撑,为海青绿茶提炼出‘高鲜’风味,这一高端绿茶的‘名片’可以让海青绿茶的品牌更加立得住、叫得响。”
  海青茶山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选育“北茶36”“东方紫婵”“北茶99”等茶树新品种。除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张续周还带领团队针对海青茶叶产业瓶颈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制定栽培技术规范,积极指导龙头企业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提升了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
  今年,海青茶山科技小院在张续周的带领下,结合海青砂质壤土特性、现代养生需求创新红茶加工工艺,研制出一款色泽红黄明亮、香气高、回甘快、滋味浓、耐冲泡的“海青花果香”红茶,让海青红茶汤色更加“红亮”、滋味更加“醇厚”,并制定了《海青花果香红茶加工技术规程》。

  零距离送技术
  经验种田变科学种田

  海青龙泰茗家庭农场经理刘洪美40岁入行做茶,从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海青镇人人称道的“土专家”。刘洪美告诉记者,在她寻找人生新赛道的路上,科技小院的专家们是拓路者,也是引路人。
  “张教授,我这刚种的茶苗怎么存活率不高啊?”“张教授,您尝尝我刚炒的新茶味道怎么样?”……张续周每次到科技小院,刘洪美都像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跟教授学习的机会,张续周及团队专家也都倾囊相授,深入田间地头为茶树“把脉问诊”,为茶农答疑解惑。
  去年年初,刘洪美种了一片从南方采购的新品种茶苗,栽培时全部按照该品种的种植技术,空气温度、湿度也符合要求,但茶苗的存活率却不尽如人意。刘洪美多方查找原因,还是不得其解。“有一次,我跟科技小院专家胡建辉教授聊天时说起此事,他告诉我,茶苗栽培还与地温密切相关,也就是土壤的温度。”了解到这个知识后,今年,刘洪美又重新栽种了一片茶苗,如今,茶树正茁壮生长。在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中,刘洪美成长为一名科技农民,当起了科技小院的“田间老师”。
  “这正是科技小院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区科协副主席卜瑕说,“小院虽小,但它依托高校的科技与人才,解决了乡村振兴的大问题——使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使科技与农村零距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种地的茶农普遍年龄大,靠经验种茶,不愿意改变,怎么办?靠搞培训活动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再进行科技推广宣传,是科技小院常用的办法。田间课堂、农民培训、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技文章和短视频……基于农村和农民实际,科技小院的专家们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方法。
  科技小院就像播种机,把农业新技术的种子撒播开来。今年以来,科技小院组织开展了“海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海青红茶品质形成,谈花果香红茶加工实践”“高鲜绿茶基础培训”等十余场技术培训科普讲座及田间课堂,累计800余名种植户参与活动,辐射带动周边镇街茶农增产、提质、节本,提升了茶农的科学素质、技术水平。

  覆盖农林牧渔
  科技小院点燃新引擎

  近年来,新区科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发挥枢纽平台作用,深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紧密对接,大力推动科技小院建设。紧扣地方产业,以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是新区科技小院最鲜明的特色。
  “在科技小院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新区农业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一起,结合新区特色产业产品,努力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辐射一个产业、示范农村一大片’的效应,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卜瑕说。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现如今,科技小院在西海岸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已建成的科技小院涉及茶叶、蓝莓、琅琊鸡等产业,包括1个国家级小院和4个区级小院。此外,已向中国农技协申报的11个科技小院正在审批中,引进涉农高校院所专家81人,开展合作项目47个,涉及酵素、兔、美国山核桃、海参、马铃薯、甘薯、雪花牛、绿壳蛋鸡、食用菌、农业大数据、防护林质量提升等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覆盖农、林、牧、渔业。
  目前,新区各科技小院正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服务,助力产业发展,并在乡土人才培养、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在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区科协围绕新区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领域,组建了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志愿服务队,吸纳120余名科技专家志愿者参与,目前已开展活动90余次。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小院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农业、农村、农民’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送人才、送技术、送政策,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殷宝勇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