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组织建设在微网格、问题解决在微网格、群众满意在微网格,海青镇——
微网善治,幸福满“格”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李丹
今年以来,海青镇以“新”应变、以“创”开路,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突破,在后河西村竹风微网格打造茶山社区“微网善治,和美茶山”品牌,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微网格焕活增能、高效运行,实现组织建设在微网格、问题解决在微网格、群众满意在微网格,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细划“微网格”<<
联系群众更精准
为更好发挥网格党建带动作用,后河西村在原有网格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域、人口等因素将全村划分为“竹风”“茶韵”“品茗”“阅山”“观水”五个微网格,覆盖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续筑牢基层治理“底板”。
在织密工作体系方面,推动服务和治理重心下移,形成“区-镇-社区-网格-微网格”的五级组织架构。在微网格内,将“党员中心户”打造成民声民意收集站和“上联支部、下联群众”的纽带,把党建力量延伸到微网格里,把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户、具体到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同时,引导微网格内党员中心户成为基层治理“联络员”,在党员中心户住处设立联络点,为事务共商、便民服务提供坚强阵地保障。
>>凝聚“微力量”<<
服务功能更全面
微网格按照“1+2+N”人员配备模式,组建由1名微网格长,1名民情联络员、1名矛盾纠纷调解员,N名红色志愿者组成的微网格队伍。选优配强服务力量,积极发展老党员、退役军人、乡贤“五老”、热心群众等担任微网格员。
微网格长及微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形成问题反馈、需求解决、意见建议“三张清单”,推动建立村民“点单”、社区“派单”、微网格力量“清单”服务模式。以竹风微网格为例,格内群众“点单”12次,均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
依托“红色网格党建联盟”平台,邀请共建企业进驻微网格。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企业力量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竹风微网格共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政策宣传、帮扶关爱等活动10余次。
>>畅通“微循环”<<
基层治理更高效
在微网格内,利用“炕头联席会”“板凳议事会”等形式,引导村民积极为村庄治理出谋划策,及时解决苗头性、隐患性、倾向性问题。微网格成立以来,共计解决政策咨询类事项14件、化解大小矛盾纠纷3起、解决群众难题6件,真正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微网格员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为老惠老、困难群体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森林防火等知识,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微网格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共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居民参与率高达96%。
此外,积极吸纳社会公益力量共同参与微网格治理。目前,已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助学、研学等活动5次,关爱慰问独居老人活动10余次,充分发挥了公益力量在微网格中的联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