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马镇大马家疃村村民闫学菊45年如一日照顾智障小姑子
“再苦再难,都不会扔下她不管”

闫学菊(左)帮小姑子梳头。
□文/图本报记者 丁霞
在藏马镇,好嫂子照顾智障小姑子的感人事迹几乎家喻户晓。今年67岁的闫学菊是大马家疃村的一名普通妇女,自22岁嫁入婆家后,就挑起了照顾先天智障的小姑子的重担。45年来,尽管家庭发生了诸多变故,但她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姑子。如今,63岁的小姑子唯一会说的两个字就是“嫂子”。
悉心照顾
又当嫂子又当“娘”
近日,记者在闫学菊家中看到,她正在陪小姑子晒太阳,一边说话一边给她梳头。
“我从嫁过来就开始照顾她了。她是我的家人,再苦再难都不会扔下她不管,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她。”闫学菊对记者说道。
由于小姑子牙齿不好,硬的东西咬不动,闫学菊在给她做饭时也会格外用心。“现在她的牙齿基本上都掉光了,肉要剁碎了做成丸子才能给她吃,她还不会剥虾,吃饭时得提前帮她剥好。她就像个孩子,时时需要人照顾。”聊起照顾小姑子的日常,闫学菊感慨地说道。
“她大概是两三岁孩子的智商吧,只要见不到闫学菊就会一直哭,任凭谁说都不行,就是要找嫂子,嫂子一回来,她就立马好了。”大马家疃村计生主任王维英告诉记者,这几年闫学菊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前几天医生还让她住院治疗,但是她一想到小姑子离不开人照顾,就让医生开了药拿回家吃。“她就像照顾孩子一般照顾这个小姑子,又当嫂子又当‘娘’。”王维英说。
不离不弃
她带着小姑子改嫁
1998年,闫学菊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不仅要照顾一家老小4口人的生活起居,还要打理家里的几亩地,生活虽然苦累,她却从没有抱怨过什么。后来,在藏马镇政府、大马家疃村村委的帮扶下,小姑子有了低保,村里也会每年帮助她们争取些救济,这才减轻了闫学菊肩上的担子。
2002年,闫学菊与邻村村民老许结婚,改嫁后闫学菊并未“一走了之”,而是和老许一起继续照顾婆婆和小姑子。“想到婆婆年龄大了,小姑子不能没人照顾,我便要求一定要带着婆婆和小姑子一起生活。”闫学菊说。
2010年,婆婆病逝后不久,老许又患上了重病,光住院就花费了四五万块钱。闫学菊没有因高昂的住院费而放弃对丈夫的治疗,她的两个女儿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继父生病期间,日夜陪在病床边照顾,并且借钱给继父治病。
“老许去世后,闺女也都嫁人了,现在家里就我和小姑子。孩子们也非常孝顺,小姑子的新衣服都是孩子给买的。”闫学菊表示,小姑子就是她的亲人,自己会永远照顾她。
好人共生
擦亮文明藏马底色
据介绍,闫学菊曾被藏马镇推荐参选“2013年西海岸十大道德模范”,并于2020年获评“文明藏马人”。近年来,藏马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了不少像闫学菊这样的道德榜样。该镇连年举办“十佳婆媳”“藏马文明之星”“文明藏马人”“最美藏马人”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各类道德模范146人,入选区级以上道德模范12人。其中,横河川村见义勇为道德典范刘法强获评“中国好人”“山东好人”“山东好人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新区十大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
此外,藏马镇还组织各村各单位定期开展“身边好人好事”“家规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讲活动,不断深化新时代美德信用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辖区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下一步,藏马镇将继续加大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评选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深入创建“文明藏马”“美德藏马”,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精神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