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标稳健增长,服务实体更加有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新区金融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金融“活水”浇灌高质量发展沃土

□本报记者 董梅雪
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全市第一。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区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7953.81亿元,同比增长12.74%;全区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0.72亿元,保险业保障作用不断增强;新区两类(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公司股票融资207.55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增长……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2023年,西海岸新区金融系统抓投放、促经济、强实体,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聚焦实体经济“扩投放”
金融服务更加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2023年,新区金融系统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立业之本,主动担当、创新作为,主要金融指标实现稳健增长。
新增信贷是经济活力积蓄释放的直观反映。去年,新区深入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组织各类金融活动近300次,推动银行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新增贷款投放2400亿元、同比增长30%。
截至2023年11月末,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2593.45亿元,同比增长17.55%;制造业贷款余额470.12亿元,同比增长37.5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9.27亿元,同比增长18.38%;“专精特新贷”和“普惠稳岗贷”累计贷款金额78.45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新区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普惠金融、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优化的信贷投放行业结构。2023年,新区各项金融行动精准、扎实、有力:
聚焦先进制造业、城市更新建设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新区制定《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市场培育八项措施》,实施制造业和市场主体精准扶持;
推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在多维度开展合作、共享数据信息、加强政策推动,累计开展多层次金企对接活动130余次;
发挥“金融管家”和金融辅导队作用,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访服务,开展“金融服务进镇街”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近20次,增强金融服务深度;
聚焦市级新兴产业园区,组建专属“金融管家”团队,为3家新兴产业园提供贷款支持94.6亿元;
……
从总量到增量、从制造业贷款到普惠小微贷款、从放贷速度到融资成本,一连串的数据折射2023年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聚焦资本市场“拓渠道”
金融供给更加充分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中,新区企业上市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全区上市公司累计19家,20家企业签约保荐机构进入上市进程,268家企业纳入山东省上市后备库。今年1月3日,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
这与新区积极优化上市辅导培训、推动上市工作进程密不可分:
加强合作交流,邀请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以及上交所、北交所的领导专家来新区调研指导企业上市,组织重点拟上市企业参加西安、深圳等地体悟实训;
建立企业上市工作专班,完善企业上市会议制度,聚力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问题,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推进企业上市“春笋行动”计划(2023-2027年)》,着力推进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储备、硬科技及“三创四新”企业上市数量实现“三个倍增”;
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上,新区与20家券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直接融资开展全面合作,举办走进港交所融资论坛,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发债,拓宽境外直接融资渠道;
……
截至目前,新区各类企业债券余额累计达到1176亿元,2023年新增债券发行507亿元。
聚焦改革创新“增动能”
金融发展更有活力
金融活水“引灌”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强化金融对绿色发展的支持?西海岸新区先行先试,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上交出靓丽答卷。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区绿色信贷余额386亿元,同比增长73.4%。
2023年,新区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多项绿色金融服务和模式落地。落地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3家绿色金融专营事业部。开展绿色低碳领域政策宣讲暨政金企对接会,聘请专家讲解碳边境调节机制,超前谋划应对欧盟征收碳关税。组织气候投融资和绿色低碳领域金融创新座谈会,定期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为其中74个项目提供信贷支持36.14亿元。创新“银行+保险”机制,落地全省首单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的绿色贷款,开拓了绿色建筑融资新模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为首篇文章。
为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新区深入推进唐岛湾金融科创区建设,举办科技金融助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实施“人才+科技+金融”创新驱动战略,累计发放人才贷7350万元。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利用金融科技、供应链模式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难问题。海控保理成功落地青岛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融资业务,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在普惠金融场景的应用创新。
在推动跨境金融创新上,新区发挥青岛跨境基金中心的优势,畅通境内外融资渠道,先后对接十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全面推动5支外资基金做好中基协登记备案工作。截至目前,新增3家外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落地7支外资基金、规模5.09亿美元;2家基金管理公司获批2.65亿美元QDLP试点额度。
此外,新区发挥青岛自贸片区的牵引作用,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红利,推动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促进投融资便利化。落地全球首单基于数字提单确权转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进一步激发大宗商品贸易活力。落地全国自贸区首笔CIPS标准收发器项下的全额汇划业务,实现了CIPS标准收发器全额汇划功能在自贸区的首次应用。
聚焦产业提升“引资源”
金融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聚焦产业提升,2023年,新区金融持续“引资源”,金融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深化政金企联动机制,凝集各大功能区、行业主管部门及镇街合力,主动靠前服务,打造良好金融机构发展环境。2023年,新区新增多个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全区金融机构达到242家,金融业态更加完善、层级更加丰富。
大力发展创投机构。推动唐岛湾金融科创区成功获批山东省创投风投集聚区。创新“基金+项目”模式,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搭建赋能平台等推动资源集聚,累计为30家创投风投机构扶持3800万元。2023年新增备案基金产品38支,新增基金认缴规模97.23亿元,累计中基协登记基金管理人48家、备案基金产品274支、基金认缴规模1095.38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复苏提振、践行绿色低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存贷款余额突破8800亿元”“力争2家企业上市及过会”……刚刚结束的区两会围绕下一步金融工作的阐述,成为新区金融系统下一个奋斗目标。
“2024年,新区金融系统将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宗旨,以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流金融生态,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郝永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