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大国重器的“铁裁缝”
——记2023年青岛市“最美劳动者”李瑞州

李瑞州用勤学苦练、不断创新书写匠心故事。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翟心稳
“冷作工又叫铆工,俗称‘铁裁缝’。就好比裁缝要先量体,再在布料上画线、裁剪、缝纫,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钢材,要根据图纸在钢材上画线、切割、组对、安装,把一块块钢板、钢管变成各种立体的产品。”荣获2023年青岛市“最美劳动者”称号的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冷作工技师李瑞州说。
作为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李瑞州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勤学苦练,每一名产业工人都能在坚持中发光发热。
2008年9月,只有高中学历的李瑞州从老家泰安来到西海岸工作。“进入公司装焊二车间的那一刻,看着技术工人在一台台大型设备上熟练地操作着,英姿飒爽,很是气派。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青岛兰石好好干下去,学好技术,像他们一样牛气,争取早日在西海岸扎根。”
从那以后,每天一下班,李瑞州就在角落里练习放样、气割、装配。一天、两天、三天……一直练了八年。八年的时间,他多次参与重大压力容器产品的工艺攻关及生产制造,解决多项产品装配的关键难点,为公司节约成本160余万元,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李瑞州也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了铆工技师。
近年来,青岛兰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大批结构复杂的新产品投产。作为技术骨干,李瑞州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新产品的首台装配制造工作。“新产品不如成熟产品好干,没有经验可借鉴,就得自己一点点研究摸索,只有研究出‘最好的组焊方案’,才能为后续批量生产提高效率奠定基础。”李瑞州说。
青岛兰石是山东省首家致力于苯乙烯脱氢反应器开发的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李瑞州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大型内件卧式套装技术,保证了内件仅在6毫米装配间隙情况下顺利安装,保障了产品的生产进度。他开发的大型苯乙烯脱氢反应器内件安装辅助装置具有便捷高效、精度高、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公司节约制造成本60余万元,有效助力兰石集团开发出国产大直径不锈钢脱氢反应器制造技术及高精度复杂内件安装技术,为同行业同结构的装配提供了借鉴依据。
此外,李瑞州还钻研出逆流连续重整反应器装配技术,提出“三点一线高精度激光定位的中心管座安装方案”,此方案不但可提高装配质量和简化测量方法,还完全满足产品装配要求。他将该方法传授给其他车间及班组员工,提升了公司的整体装配质量,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下一步,我将继续苦练技能、勤奋工作,为加快技能强区、制造强区建设,为生产更多大国重器贡献更大力量。”李瑞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