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警地联动,让服务不缺位

红石崖街道建立警务类和非警务类事件分流体系,提升民生诉求办理效能

  □本报记者仪博文

  2023年,红石崖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警地联动改革为牵引,探索建立警务类与非警务类事件分流体系,推动辖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平台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科学合理分流警务类、非警务类求助,快速有效处置各类问题隐患,实现协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警地联动处置效能持续提升。
  一体指挥
  合力搭建事件受理平台
  红石崖街道建成集“信息化、智能化、事件分办、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警地指挥中心,成立警地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双总指挥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党工委副书记、龙泉派出所所长、红石崖派出所所长担任副总指挥长,街道各社区、各科室和龙泉派出所、红石崖派出所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同时,在中心指挥大厅设置联勤联动区、平台受理区、分析研判区和警地联动人大工作站,抽调执法中队、物业办、城管办、应急办和人大工作站等骨干人员入驻中心合署办公,搭建事件受理处置中心阵地。围绕“信息共享、资源融合、情报互通、指挥联动、快速处置”的目标,打造警地研判会商、联勤联动等工作机制,明确事件受理处置工作的相关责任主体、组织议事程序、职责权限范围等内容。搭建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合成线上线下作战中心,有力服务事件处置、突发应急、安保维稳、决策指挥,为破解警务类、非警务类事件分流处置难题提供强力支撑。

  一站处置
  推动事件分流无缝衔接
  强化警地资源整合、基础数据汇集融合应用,红石崖街道持续推动12345平台与110平台对接联调、台账实时互通。通过整合110指派、12345和“诉速办”平台受理、67721598热线帮办、社区民辅警、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7大途径信息,全面梳理警地权责,形成事件分流清单,将警务类事件分为刑事治安警情、突发事件、消防隐患、交通事故、道路安全隐患等,非警务类事件分为公众投诉、城市管理、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由当日指挥长汇总研判。分类后的事件则由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红石崖派出所、龙泉派出所、开发区交警四中队联合下派,全面统筹社区警务队、巡逻防控队、交警中队、应急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九大社区等部门单位承接办理,办理结果经指挥长审核后通过平台或电话进行反馈。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议事协商、协作配合、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全面参与街道公众投诉不满意事项处置研判、转办,形成“警务类、非警务类事件”闭环处置流程,协同联动链条更加顺畅。
  不久前,该街道居民拨打110反映“某路段施工噪音扰民”,经当日指挥长研判后实时转交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仅用10分钟就将该问题直接转至相关部门处理,高效解决了群众诉求,同类事项流转时间较以往缩短90%。

  一呼即应
  确保联动处置高效运行
  红石崖街道建立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处置架构,推动联动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联勤联动、治理队伍三个专班建设,实现街道与派出所、社区与警务室、群防群治力量与民辅警三级联动。依托智慧平台,红石崖街道实现现场图像互联、位置实时定位和指派一体化运行,打造“即时联动处置”工作格局。2023年,街道制定出台12345平台与110平台事件流转对接工作指导细则,推动衔接秒级响应,严格执行事件受理“10分钟内必分流、1小时内必指派、24小时内必处置”制度,实行重大突发紧急事项“边接边派”。
  同时,组建9支巡防处置机动队,成立226人的“红枫义警”特色志愿队伍,建立健全“警格+网格”工作机制,将34个网格与9个警格无缝对接,每名民警、辅警对口基础网格网格员,绑定基础摸排、风险防控等职责,群防群治力量与派出所警力形成联动补位,织密“15分钟问题快速处置圈”。据介绍,自红石崖街道“警务类与非警务类事件分流体系”建立以来,共分流非警务类警情110余起,分流率达40%以上。
  下一步,红石崖街道将继续优化完善警务类与非警务类事件分流体系,形成“12345统筹部门协同高效履职、及时解决涉及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非紧急诉求,110即时响应处置突发警情、协同流转处置非警务事项”的民生诉求受理处置新模式,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式”社会治理新格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