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泊里河东:烟云淬风骨,繁华日日新


  修建在河东村的原藏马县运动场 (资料照片)
  河东村是泊里镇四个驻地村庄之一,它坐落于泊里大集一旁。和泊里大集的历史一样,在岁月更迭、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在悠悠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沧桑风雨中绘就了多姿多彩的画卷。

  壹
  形胜之地
  千年古村生生不息
  据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河东村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这里是居住宝地和交通要道——齐国修筑道路经过此地,将古琅琊港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往齐都;宋金时期,络绎不绝的商贾经过此地集散货物;明清时期,各类商贩将贡口、董家口、宋家口三个港口的物资不断输往内地,又将内地的粮食、油棉装船运往他乡,物资一度南达闽粤,北至漠北;盐商络绎不绝从信阳向外贩运食盐,以至于这里遗留下数条“盐大路”……几千年的刀耕火种、渔猎樵采,孕育出了繁华的商埠和城镇。但元明时期,战乱和瘟疫使这里萧条沉寂下来。
  明朝初年,在明廷移民政策的推动下,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于此。于是,原本稀疏的落脚点逐渐有了生机,丰饶的物产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小村落再度成为繁华的集镇。至清代,以河东村为中心,每逢四九泊里大集时,村落内摊位密集,人头攒动,“百业云集、市廛兴盛”。清咸丰十年,为防外敌侵袭,民众在村落四周建起围墙和四门。自此,河东村村民有了“城里人”的感觉。
  斗转星移,沧桑岁月将厚重的历史湮没于地下,新的文明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枝繁叶茂。
  抗战时期,中共滨海地委、诸城县委曾驻此地。1945年12月,泊里战役埋葬了伪军残孽,藏马县政府迁此,一度使河东村成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诸领域的中心。如今,村内藏马县委旧址、苏式粮仓等众多老建筑、遗址还能看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印记,曾经的老牌坊、吴家大院的故事时常还被村里老人娓娓道来。

  贰
  市列珠玑
  老城重镇商贸繁荣
  河东村工商业历史久远,各界从业者务实勤业。凭借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的地缘优势,数百年来,河东村聚集了一波又一波的手工业者和生产工匠,呈现市井繁华、商贾遍地之景。
  据记载,清末民国时期,泊里城内大小工商户达200余家。1941年,泊里镇辖内11家酒厂合营为“公和兴”,票号发往邻近各县。每逢泊里大集,周边人流如潮涌,叫卖声此起彼伏,驴车、马车川流不息,呈现“商贾辐辏,财货丰盈”的景象,“方圆百里都称奇,不如泊里一个集;露明起身赶到黑,到家才觉身子疲;待到‘三烧’(烧鸡、烧肉、烧酒)下了肚,四大喜事入梦里。”这首民间歌谣,便是对赶泊里大集盛景的生动写照,如今也成了泊里人剪不断的古镇情结。
  几年前,泊里大集再度搬迁到河东村前,繁华盛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泊里大集不仅承载着满满的故乡情感与民俗传承,其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络绎不绝的人群,更是给人留住了一份欢乐祥和、烟火气浓郁的温暖记忆。这种记忆流淌在血脉中,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深刻。
  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河东村大力发展工业、商贸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随着董家口港区的快速建设,河东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带领村民攻坚克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18年10月,泊里镇经济普查,河东村有个体企业4家,租赁门头房54户,个体私营业户270家。2022年末,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900万元。村庄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港城先锋党支部”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叁
  歌声嘹亮
  红色村庄党旗飘扬
  抗战时期,河东村一带曾是中国共产党为打破敌人封锁而开辟的秘密交通线,在传递党的文件和情报、护送人员、转运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1月24日,在八路军二支队的组织和倡导下,各派武装力量和社会名流20多人在此召开“诸胶抗日军联合指挥部”成立大会,推举八路军二支队司令员刘涌为“诸胶抗日军联合指挥部”总指挥。会议还发表了《统一步调,亲密联合》的宣言,抗日武装力量由此蓬勃壮大。1939年2月,今西海岸新区境内第一个联村党支部在此成立,抗日独立第七大队打响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1944年12月底,泊里战役结束后,河东村获得解放。1946年,藏马县政府机关进驻村内吴大猷的“保和堂”。
  村庄解放后,河东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掀起“保家保田,参军支前”运动。1948年,村内有60余名青壮年加入支前队伍,被编入“陈毅子弟兵团”。当时,参加子弟兵团的村民肩扛担架、手推小车,克服重重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村中妇女则碾米、做军鞋、纺纱织布、开辟盐田、开荒播种,全力支援前线,功勋和奖章载誉史册。
  迈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河东人战天斗地、豪情满怀。在陡崖子水库修筑工地现场,民工们手驾木轮小车,两腿打飘却咬紧牙关、挺直腰杆,将黄土由坝底推至坝顶。在贡口拦海大坝现场,村民们脱掉棉衣、挽起裤腿,推着小车在刺骨的海水中来回奔跑。“涨潮冲、落潮干,不修起大坝不算完”,河东人用汗水和辛劳诠释了自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泊里精神”。

  肆
  底蕴深厚
  文化名村闻名遐迩
  一直以来,河东村尊崇教育,文卫事业生机勃勃。
  清道光年间,有绅士在村里建起道南义塾。民国时期,诸城县立第三小学坐落于此。新建小学、中学等吸纳学子在此就读。1946年伊始,藏马县政府在此建中西大药房,1950年改建藏马县立医院(1956年更名为“胶南县第二医院”)。
  清末,有戏班在此落脚。数年后,戏班培养大批学员登台,誉满胶东半岛,被称为“京剧之乡”;建“五星剧场”,泊里成了“群力”“民乐”“新生”民间职业剧团的大本营,“群力”和“新生”剧团更是被藏马县政府确定为藏马县剧团。1958年,泊里公社开展“新诗歌”和“新壁画”运动,建立农业展览馆,成立泊里文工团、贡口文工团、公社广播站,泊里大地锣鼓铿锵、歌声沸天。
  走进新时代,河东村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勇争先,求真务实、团结拼搏,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华丽乐章。借助镇驻地的优势,河东村抓住机遇,通过村民的团结努力,形成了有特色的产业运营模式,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庄成了富裕村。2002年以来,村庄先后硬化了道路、整修了管道、盖起了办公楼、建成了居民小区、增添了文化体育广场、整修了河道、办起了助老食堂……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春有红樱烟雨,繁花满枝;夏有娇荷满池,绿盈清波;秋有果红蔬鲜,商贸繁荣;冬有熙攘集市,繁华再现。如今的泊里河东村,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正随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快速推进,齐心合力、共富推进,在历史的长卷上接力续写着奋进篇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