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街道刘家村奏响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移风易俗“三部曲”
文明新风“吹靓”和美乡村

刘家村街巷整洁有序,变身景观路。
□文/图 本报记者张静
“以前的村容村貌,得用‘脏乱差’来形容。现在,路变宽了,地面干净了,大家伙儿越住越舒心!”说起村里的变化,滨海街道刘家村村民徐德华感慨不已。近年来,刘家村以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为导向,全面奏响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移风易俗“三部曲”,描绘出一幅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强力推动<<
环境整治有声有色
平坦洁净的道路,串联起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窗明几净……行走在刘家村,移步换景间,入目皆是画。
见到记者后,刘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徐军笑着说:“如今我们可是街道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再也不是以前的小破村了。”原来,2014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任班子将环境整治作为首要“利民工程”,班子成员带头扛铁锨、拿扫帚,利用21天时间“翻新”村庄环境。从那以后,村里的“三大堆”全部清除,道路两侧杂乱的树木换成了优良品种。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后,我们又积极争取街道的财政支持,对村庄房屋进行统一粉刷,对主要路面进行修整硬化,对排水沟渠进行垫砂,并施划了停车位。”徐军说,村集体还坚持每年投入六七万元,专项用于改善村居环境卫生。
“为防止整治效果回潮,村里每周开展两次检查评比,内容包括室内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等。通过评比,对做得好的住户挂‘红榜’并奖励;对做得不好的,挂‘黑榜’公示。”徐军告诉记者,“现在‘黑榜’几乎没人了,因为大家都要面子,一旦上榜就会全力整改。”
>>创新引领<<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过去,胡同里随处可见垃圾,连辆三轮车都进不来。开展垃圾分类后,胡同整洁多了,出门的心情都好了。”刘家村村民王守国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刘家村想出了不少金点子: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党员带头干,每名党员再负责指导六七户人家进行垃圾分类;每家每户门口放置分类垃圾桶,保洁员每天早上6时和下午4时挨家挨户收垃圾;建设垃圾分类分拣站和可回收利用垃圾、有害垃圾存储站;在垃圾桶旁多放一个专门装草灰、煤灰的桶。
“这是我们村独创的,有好几个村还来学习过。”刘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王砚庆告诉记者,村民冬天用炉子会产生煤灰,夏天烧火做饭会产生草灰,滚烫的灰容易把普通垃圾桶烫坏,他们便将油罐桶改制成垃圾桶。“这些油罐桶每两年换一次,以保证桶不漏灰,不破坏村庄环境。”
记者绕村一周发现,每个胡同口都有油罐桶和绿色垃圾桶。“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村民随时投放垃圾而设置的。村里还有三处垃圾集中分类点,每处都有约20个垃圾桶,足够大家使用。”王砚庆对记者说道。
>>树立新风<<
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环境好了,村民方方面面的文明素质都跟着提升了。
2014年,刘家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避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随礼攀比等陈规陋俗,树立起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文明风尚。
“我们将移风易俗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还出台了奖励政策,对丧事简办的村民每户给予1000元奖励,‘双管齐下’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王砚庆说,“仅2023年,村里的5场‘白事’中就有4场是简办的。简办不但减少了开支,也减轻了人情往来负担,还能把省下的钱投入生产生活,所以村民大都是支持的。”
此外,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大家自发组成“刘家村一家亲”广场舞队伍,每天晚上组织跳舞,并积极参加滨海街道和新区组织的各类演出、比赛。“我们通过广场舞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力量,还定期一同观看公益电影、戏剧演出等。现在,感觉全村上下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了。”村民江爱菊自豪地说。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摸索村庄环境整治和管理新模式,立足乡村振兴,引导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扮靓环境、繁荣文化、做强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足。”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