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饽饽 蒸出好年景

青岛盛客隆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军响展示“生肖盘龙”花饽饽。

春节订单日益增多,面点师傅们加急赶工。

面点师傅将揉制好的大饽饽运往醒发间。

蒸箱里的馒头即将“出炉”,工作人员等待开箱。

状如皇冠的枣饽饽松软筋道、麦香味浓郁。

工作人员加紧包装,确保饽饽及时送到顾客手中。

扫码看视频
新闻更精彩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雪
过年蒸饽饽,是胶东地区传承许久的一项年俗。它不仅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也是人们节日餐桌上的特色美食和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小年将至,“年饽饽”作为西海岸新区市民必不可少的“硬核年货”,早就被摆在了各大商超的显眼位置。而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盛客隆胶东大饽饽,也正在“赶进度”上市,满足市民的采购需求。
走进青岛盛客隆食品有限公司面点制作间,浓郁的麦香被蒸汽裹挟,弥漫在整个空间。十几名面点师傅正围在操作台前,熟练地揉着面团,准备制作枣饽饽。
“制作枣饽饽,要经历和面、压面、切面、揉面、造型、醒发、蒸制等十余个工序。”面点师张善青一边揉面一边对记者介绍道。很快,面团在她的旋转搓捻下变成“小山包”,她用拇指和食指轻捏“山尖”形成“扣眼儿”,右手将大小适中、体型圆润的红枣塞入其中。随后,她又用双手在“山尖”两侧捏出两个“扣眼儿”,置入红枣。如法炮制,在同样高度的对称位置上继续放入两颗红枣后,一个顶着5颗红枣的、状如皇冠的大饽饽就制作完成了。“我们采用民间传统的老面引子,硬面发酵,纯手工揉制成型,这样做出来的大饽饽口感松软筋道、麦香味浓郁。”张善青说。
由于制作间内的一众师傅都是面点高手,不到两分钟,15个枣饽饽就摆满蒸盘,进入醒发过程。
这边枣饽饽制作正酣,那边花馍组也开始了忙碌。
“过去蒸饽饽时,很多人家还会制作‘面鱼’,寓意年年有余、喜庆有余。”青岛盛客隆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晓琨表示,“这些年,我们也创新开发了造型丰富的花馍产品。”记者看到,该公司技术总监吴军响正在制作面塑“生肖盘龙”——经过揉面、头部塑形、龙角、龙须、鬃毛、点睛等制作工序后,一条栩栩如生的“中国龙”,只用10分钟便呈现在记者眼前。吴军响将它安置于大饽饽上,整理出巨龙盘踞的造型,点缀上祥云,一个完整的“生肖盘龙”大饽饽就制作完成了。随后,吴军响又取出各色面皮,经过他的妙手生花,金色元宝、红色福袋、花色锦鲤纷纷“跃然案上”。
王晓琨表示:“蒸饽饽的颜色调配也很讲究。红色用的是火龙果汁,黄色用的是南瓜汁,还要根据需要把基础色进行组合调配……全部颜色都取自水果和蔬菜汁,这样既色彩亮丽,又安全有营养。”
如果说传统大饽饽慰藉着老一辈人萦绕心间的乡愁,那么创新的花馍则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过去姥姥过生日,我们都是送蛋糕。现在不管是过生日还是年节,我们都喜欢买这种中式花馍,它比蛋糕更精美大气,还可以长期保存,不易造成浪费。”前来定制花馍的市民孙尚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她都会来买上几个花馍送给亲友。
“我们的花馍造型繁多,不同的造型寓意也不一样。比如老虎寓意‘虎虎生威’,锦鲤寓意‘吉祥如意’。今年设计的这个生肖盘龙,寓意‘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王晓琨说,“现在,我们的大饽饽不仅被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顾客所喜爱,还通过互联网走上了全国各地和海外游子的餐桌。年关将至,我们会有序加大生产力度,全力满足市场需求,力争让西海岸的‘年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伴随着一屉屉满载的蒸架被推进蒸箱,一个个大饽饽在蒸汽中迅速充盈、圆满,如同新区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中,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和持续涌动的活力中,愈发舒展开来,散发出迷人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