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10公里,“听诊”保供水
公用集团水务公司管线督查员高强已坚守岗位15年,这个春节依旧“不打烊”
▲高强打开路边井盖,准备检查供水管线情况。
高强手握听音杆,专心致志地“听漏”。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静
腊月的夜晚,寒风刺骨。
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趁着夜色,走街串巷,弯腰曲背,侧耳俯身,用一根长长的金属杆寻找地下不寻常的水流声,以此辨别深埋地下的自来水管线是否出现漏水的情况。
作为西海岸新区自来水管网的“巡护者”,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有限公司管线督查员全年无休、24小时待命,以保证城区居民的正常用水。其中,47岁的高强已经坚守管线巡检岗位15年,“今年春节,我的工作依旧‘不打烊’,我会认真坚守岗位,守护这座城市的供水安全。”
每晚步行10公里
为供水管道“体检”
2月5日晚,灵山湾路与新华路交叉口,高强打着手电,带着铁钩,手持听音杆,正沿着路边行走。在一处给水井前,他熟练地用铁钩把井盖打开,然后打开手电筒冲井内照射,再将一根1.5米长的听音杆一端插到管道阀门处,另一端贴在耳旁,动作干脆利落。
“这个听音杆就是我们的‘听诊器’,帮助我们诊断地下供水管道‘病情’。”高强告诉记者,借助听音杆能清楚地听到管道里水流的动静,如果有某些特殊响声,就意味着水管可能有漏水情况。小的渗漏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生爆管。
城市地下管网密布,如何才能精准找到管线?“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走街串巷,时间一长,大家都成了‘活地图’,自来水管走向我们都了如指掌。”高强说,“这都是每晚步行10公里换来的‘本事’。”
为何必须晚上进行“检漏”呢?“因为白天车多人多影响测听效果,深夜人少车少,工作效率才高。”高强说,除了下雨,他们都是晚上9点以后工作,第二天凌晨4点才收工。因工作时间特殊,他们常被误认为是偷井盖的小偷,还闹过不少笑话。
4名专业“听漏工”
“看走听辨”见真功
在高强心中,听漏是有秘诀的,那就是“看、走、听、辨”。
“看”即观察环境。一次常态化巡检中,高强发现路边的一片草地里,有一块区域草长得格外茂盛,“按理说这些草皮是一起种的,长势不会有太大差别。”高强就推断这块区域有漏水,因为水多草自然长得快,经过检查果然发现漏点。另外,还要看有没有直接漏水的情况,也就是“明漏”。
“走”就是走路巡管,走走听听,经常一晚上几个小时走下来,一无所获。在高强看来,这个也是好事,证明这一条路线的管道正常。
“听”就是使用听漏设备对管线上方的地面、暴露的管道,以及管道附属的阀门、栓、表进行依次听音。
最后是“辨”。结合“看、走、听”的情况,来判断管道是否漏水,先确定漏水点的大概位置,再进行仔细判断,找到真实的漏水点,转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开挖维修。
在新区,净水管线有1400多公里,原水管线有250多公里,为确保不遗漏一处管道,高强和另外3名同事,两两搭档,分片管理。仅去年一年,就找到60余处暗漏点。
“听漏”手艺传新人
保障清流进万家
“供水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每天源源不断的自来水通过地下供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者’,我们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高强说,随着时代进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新技术也运用到“检漏”实际工作中,能够帮助更快地找到漏点。
尽管有了科技的助力,但高强依旧对“听漏”手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为了使部门新员工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熟悉岗位技能,他经常利用公休日对新进员工进行供水管道测漏、地理信息外业采集及管线维护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毫无保留地将工作技能和经验方法传授给他们,帮助新员工快速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迅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日常工作之中,为公司降低自来水漏失率、加快地理信息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谈到自己的新年愿望,高强笑着告诉记者,“希望徒弟成长得越来越快,技能可以日益精进,也希望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都能身体健康、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