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假日随笔

有滋有味过大年 人间至暖是团圆

  编者按

  春节在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供给的不断丰富,中国人的过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鞭炮声越来越少了,团圆饭挪到饭店吃不再是新鲜事,旅行过春节也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过年选择……
  春节其实没变。虽然回家的路变了,但回家的目标没变;不管以怎样的形式过春节,但团圆的主题没变。
  今年春节假期,本报记者在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的同时,也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返乡、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年味,一起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一起重整行装,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包个小院过大年

  □本报记者 李亮

  扎一串灯笼,写一副对联,剪一张窗花。今年春节假期,“包个小院过大年”成为许多家庭感受年味的新风尚。除夕当天,记者带着妻女家人,一起来到杨家山里旅居小院,在山村小院中过新年,追寻儿时记忆,体味春回大地的气息,别有一番滋味。
  杨家山里旅居小院脱胎于黄泥巷村的老院落,布局参考当地村民的家,带给人踏实温馨的家般温暖,而“一站式7/24的田园管家式服务”,更让这份温暖无比惬意舒适。
  小院之外,带着女儿到杨家山里乡村会客厅亲手做一串糖葫芦、画一幅糖画,让孩子也体会到新年的滋味。再点燃一盆炭火,慢慢烹茶品茶、眺望远山,周身寒意消弭、远方诗意烟煴。
  着力释放有效需求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加力提效,大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是青岛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方向。新春佳节,民宿不仅满足了市民游客更高的旅游度假需求,也为拉动文旅消费,形成新的文旅增长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有效途径。入夜,在民宿管家的引领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同在院子里包起了饺子,孩子们则提着灯笼出门欢快奔跑。饺子下锅、水花翻滚,热气迅速蒸腾起来,给天边的皎皎明月挂上了雾帘,月光与山村小路上串串灯笼交相辉映,流光满目,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
  
  一家人“年”在一起就是团圆

  □本报记者 李涛

  时代在进步,过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随着消费水平升级和思想观念转变,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从“重视回家”变成了“重视团聚”,“反向过年”“旅游过年”“视频拜年”等新方式悄然兴起。照例是团团圆圆,却打开了一种新体验、兴起了一种新时尚。
  今年春节,记者没有像往年一样“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地按传统方式过,而是接父母来新区团聚,大人、孩子都开心。这个年,别开生面,另有意境。
  “孩子大学毕业就在北京打拼,所在单位不会早放假,每年过年回家不是买不上票,就是开车在路上堵车,孩子闹心,我们也牵肠挂肚。我们去北京团聚,还能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孩子生活的城市氛围,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记者邻居邵伟告诉记者。
  大年初一,记者接到了小姨一家在英国打来的视频电话,餐桌上火锅、饺子等“年味儿”十足。“今年学校不放假,我爸妈早早就来英国了,正好来这里旅旅游。我们虽然人在国外,但心和大家在一起,给大家视频拜年了。”在英国留学的表弟说,“朋友圈的新年祝福、家庭群里的红包都少不了我,隔着网线走亲戚,感觉国内热闹的节日气氛就在身边。”
  无论身处何地,团圆才是过年的核心,亲情才是真正的年味。无论是老家过年、反向过年还是旅游过年,一家人“年”在一起就是团圆。
  
  生活䲜䲜年味浓

  □本报记者 王雪

  对于中国人来说,年夜饭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叙说一年的过往,畅谈来年的希望。
  除夕当天的傍晚,公婆二人带领我们一家三口和大姑姐一家三口,早早收拾好家务,换上节日的新装,提着糖果准备前往预订的饭店。“今年的年夜饭我们去饭店吃,感受一下另一种烟火气。”公公笑盈盈地说道。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自退休起便坚持耕种小菜园,热衷于向子女家输送他亲自种出来的“纯绿色、无污染”蔬菜。“一为健康,也为节约。”年近70的他是经历过苦难的一代,向来提倡节衣缩食,所以,在他提出要在饭店预订一桌年夜饭时,我们都颇为震惊。
  “年夜饭也是团圆饭,寓意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今天,我们减少一点忙叨,好好享受咱的年夜饭!”公公说道。随后,他为孩子们穿戴好衣帽,带着一家人前往饭店。
  从门口到大厅再到包间,只见饭店处处装扮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随着客人们陆续到店,香气四溢的美食也端上了各个饭桌,原本不熟识的人们在除夕这天相遇,顿时陌生感烟消云散,欢声笑语中烘托出浓浓的年味。
  不变的是春节年夜饭,变化的是年夜饭的内容和方式。那一瞬间,我看到了“生活䲜䲜”这个祝福词的生动画面。这些烟火里的美好时刻被定格在时间的画卷中,成为我生命中的宝贵记忆。
  
  喜看乡村新变化

  □本报记者 董梅雪

  2月9日,农历除夕,冬日暖阳照进海青镇大陈村。这个百余户的小村庄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春节,这个充满欢乐与祥和的节日,总是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与感动。今年是记者在村里过的第十个春节,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昔日的小路早已被宽敞平整的沥青路所替代,车辆来来往往,畅通无阻;智能手机和网络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家庭,村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村里还加大了对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推广垃圾分类,并引导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除夕夜,村民拿起手机给亲朋好友拜年、刷朋友圈、抢红包,通过移动互联网感受着春节的快乐。
  正月初一,村民纷纷出门拜年,或在家接受晚辈的登门拜年,一片其乐融融。大家吃着瓜子,喝茶聊天。“前两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大家过年都不怎么出门拜年。”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走亲访友,年味儿又回来了。”
  亲友们趁着春节重聚,再往后,农忙的时候又到了,麦田会笼上一片新绿,一年四季轮回重启。
  
  咱也过个文化年

  □本报记者 刘宏超

  “过年这几天,我每天都来图书馆看两三个小时书,过个文化年。”2月17日,在青岛西海岸图书馆,市民刘先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春节假期,西海岸新区很多市民选择远离拥挤的热点景区,来到安静的图书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给自己充电加油。在图书馆里开开心心过大年,成为了龙年春节一道亮丽风景。
  走进青岛西海岸图书馆,一张悬挂于大厅中央近三层楼高的巨型福字映入眼帘,营造出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前,读者们或津津有味地阅读,或踱步其间细细挑选心仪的图书,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
  除了在馆内阅读外,还有不少读者在借阅机前排起了长队,将心仪的图书带回家慢慢品读。
  市民陈女士表示:“现在是春节假期,时间比较充裕,我特地带孩子来图书馆看看书。在家里,孩子总是看电视看手机,带孩子来图书馆看书可以培养他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可以让他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
  
  母亲做的“萝卜豆”

  □本报记者 张希文

  结束忙忙碌碌的一年,除夕当天一大早,我又踏上了回乡的旅程。路上车流涌动,萦绕在心头的依然是故乡的袅袅炊烟和四溢肉香,还有母亲给我装的满满一大瓶“萝卜豆”。
  “萝卜豆”是一道小咸菜,我们沂蒙山里很多地方都会做,卷煎饼、夹馒头,都是绝配。每年初冬,母亲都把一颗颗精心挑选的黄豆煮好,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能晾晒太干,太干了捂的时候豆子不出毛、不发酵、不拉丝;太湿了也不行,豆子容易烂。煮好晾晒好的豆子装到瓷盆里,用棉麻布包好,放到炉子跟前捂着,一周时间,豆子被捂得又黑又香,盛出来一勺,与准备好的腌萝卜条拌在一起,一道美味的“萝卜豆”就做好了。
  在读大学之前,“萝卜豆”几乎是我在学校里唯一的菜肴。尤其高中三年,县城离家40里地,一个月才能回一趟家,每次回家,带回学校的除了母亲给我烙的一大包袱煎饼,就是用罐头瓶装好的两瓶“萝卜豆”。高考结束后回家,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吃什么都行,就是再也不吃“萝卜豆”了。
  可是大学毕业后常年奔波在外,我又想吃“萝卜豆”了。每次给母亲打电话要“萝卜豆”,她总说做了一辈子,做够了也吃够了,但每次回家总能带回来一瓶“萝卜豆”。
  临近中午,终于到家了。看看满满一大桌子的菜肴,我问母亲,有“萝卜豆”吗?被母亲瞪了一眼:大过年的要咸菜,以前上学时候你不是说吃得够够的了。虽然这么说,还是给我端出来一盘“萝卜豆”,一看就是提前准备好了没上桌的。
  看着盘子里的萝卜豆,我心想:无论多远,母爱也在眼前。

  千里奔赴,只为一个团圆年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就是走亲访友。去年因为闺女的出生,远嫁的妻子没有回娘家拜年。今年,我与妻子早早达成一致,除夕在我老家过,初二就往老丈人家赶。
  妻子的娘家在河北唐山,我们初二一早简单吃过早饭就抓紧出发了。因为孩子的东西一大堆,综合考虑下,我们还是决定自驾前往,不到八百公里的路程,基本就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出发前我们还担心会遇上堵车的情况,出发后除了国道上的车辆多一些,高速上并没有想象中的拥堵,一路都很顺畅。
  下午四点,我们安全到达,丈人、丈母娘、大姨子一家早已等候多时,家人相拥,笑声不断,闺女更是成了“大红人”,大家你抱我逗,其乐融融。看着妻子脸上的笑容,一路的奔波都是值得的。
  晚饭时间,不同于我老家的传统,丈人家迎接女婿的主菜是一盆炖肉。当年第一次来看到一盆炖肉上桌确实也是惊讶了很久,但现在一盆炖肉配上白米饭,我就是饭桌上吃得最香的那一个。
  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在外的游子都要努力回家过年,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团圆年。
  
  赴一场冰雪盛宴

  □本报记者 丁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体育运动中过大年。今年春节期间,西海岸滑雪场成为许多市民玩冰嬉雪的好去处。
  西海岸滑雪场于2023年冬季正式启用,位于西海岸生态观光园,交通便利,方便新区市民就近“戏雪”,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这里不仅有适合初学者的初级滑雪道,还有为高手准备的挑战滑雪道,满足了不同水平滑雪者的需求。
  正月初八,西海岸滑雪场内热闹非凡。滑雪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滑雪服,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飞驰而下,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一些初学者在教练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尝试着起步、滑行,虽然不时摔倒,但是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而那些熟练的滑雪者则在滑雪道上展示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看着滑雪场上那些快乐的身影,不禁令人感受到西海岸新区的冰雪运动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一个体育运动的普及,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里,冰雪运动不再是寒冷的代名词,而是温暖、快乐和健康的象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西海岸新区的冰雪运动将继续蓬勃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赶一场“有年味儿”的大集

  □本报记者 丁霞

  集市,是一份乡情所在。赶一场大集,听几声叫卖,多几句询价寒暄,这一切都充满了年的味道。腊月二十九,记者来到泊里大集,寻找久违的乡愁。
  作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非遗大集,泊里大集的魅力早已被市民所熟知。自地铁13号线开通后,泊里大集的人气更加火爆,更有不少青岛主城区的市民乘坐地铁来赶大集。走进大集,路边各种炒货的香味扑鼻而来,卖东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前来置办年货的市民摩肩接踵,现场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
  在大集小吃区域,记者看到,馇锅子、炉包、海鲜烩饼等摊位前排起了长队。馇锅子又被戏称为“青岛版羊肉泡馍”,深受赶集人的欢迎,很多人乘坐两三个小时的地铁,就是为了吃上一碗大集上的馇锅子。随着“擀皮兄妹”在网络上走红,许多来到泊里大集的人都想亲眼一睹“擀皮兄妹”的风采。大集上,兄妹俩熟练地擀皮,一旁的大人飞快地包包子,炉包在平底锅中发出滋滋的响声,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每逢春节,赶大集可以说是最富有年味儿的活动之一。这种传统的购物方式让人们有机会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细节和温度,品味传统民俗的味道。热情、亲情、乡情交织在一起,让新春佳节的氛围更加浓厚。

  家门口逛公园,幸福

  □本报记者 周莹

  临近年关,我离开青岛,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东营市广饶县。在青岛学习工作了十几年,每逢春节返乡过年是雷打不动的,年年如是。
  回到家乡,让我最为眼前一亮的就是西关文化公园。灰色仿古的建筑、端庄大气的牌楼、宛若江南的小桥流水、浪花纹理的步行石板携着“老西关”风情款款而来,让我不禁感慨家乡的变化。说起“老西关大街”,广饶人对这条满是历史记忆的街道十分熟悉。昔日繁华喧闹,后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焕然一新再现风采。
  “走,一起去逛公园!”吃过早饭,邻居魏阿姨便敲开我的家门,和我母亲相约到小区外的西关文化公园遛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家门口逛公园”也成为广饶人的生活新常态。“西关文化公园承载着太多‘老西关人’的回忆了,原来这里可热闹了,现在新建的西关古街及配套的公园,环境好设施全有特色,成为了我们‘老西关人’新的‘打卡地’。”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魏阿姨难掩喜悦。
  夜晚,站在阳台俯瞰,想想这些年广饶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