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153名甘肃定西籍务工人员“点对点”精准输送至新区30多家企业

让来区务工人员干得好留得下


  甘肃省定西籍务工人员参加上岗培训。
  □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包永静 报道
  本报讯 2月19日晚9时30分,历经11个小时、1700多公里的跋涉,今年首个“鲁甘人力”青定山海·东西部劳务协作返岗务工专列抵达青岛北站,其中153名甘肃定西籍务工人员,以“点对点”的形式被精准输送至30多家新区企业。
  上岗就业是第一步,给予来青劳动者切实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才是“留下来”的关键。为此,区人社局根据劳动者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愿,精心筛选了优质企业岗位近200个,平均月薪超6000元。同时,引导企业建立人员安置档案,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务工人员思想状况,加强饮食、住宿等方面的人文关怀,让来区务工人员真正能够“干得好”“留得下”。
  “一来到这,我们就收到了新春礼包,里面有洗发水、毛巾等生活用品,实用又贴心,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首次来青的定西小伙刘勇对礼包内的服务实用手册爱不释手,“除了一些政策外,这本小册子还在地图上标注了青岛好吃的、好玩的,这对年轻人来说‘很友好’。”
  今年36岁的常达鹏已经连续4年来青岛工作,“以前没学门技术,2019年来青岛后,从洗衣机组装干到了电器检修。”常达鹏说,现在自己不仅掌握了手艺,也拿到了可观的工资,前不久他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轿车。得知常达鹏在青岛的情况,不少同村人和他一起登上今年的专列。不过常达鹏今年也有一个新的目标,“我今年想学习数控设备、机械臂等新机械,再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水平”。
  “从2021年启动‘青定山海’专列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我们从定西市招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员工。下一步,我们将扩大招聘计划,为更多的定西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赛轮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史经理表示。像赛轮集团一样,以“青定山海”劳务专列为媒,许多企业与协作地进一步加深了合作、拓宽了业务,而青岛市与定西市间的劳务协作,也越走越亲、越走越实。
  迢迢千里路,悠悠山海情。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区人社局不断创新思路措施,多渠道搭建劳务对接平台,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定西市岷县共建“劳务工作站”,赴协作地举办专项招聘会;深层次开展政校企三方合作,与武都区建立工匠联盟,加强两地技工及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共建,与兰州理工大学等3所院校建立政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全方位提供来青留区服务,依托劳务专列,2023年以来共搭载甘肃籍来新区务工人员240余名;2023年累计吸纳武都区、岷县两地来青就业522人,培训协作地区脱贫人口468人。
  下一步,新区将进一步完善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持续推进劳务协作走深走细走实。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站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平台作用,强化政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增强协作地高校毕业生和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着力促进其在当地或新区实现充分就业,助推协作地和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