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非遗 深挖特色 文旅融合 向美而行
“琅琊渔歌”谱新曲

第 届琅琊祭海节仪式现场

祭海祈福盼丰收。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本报记者 王艺华
本报通讯员 李安
2月22日,第60届琅琊祭海节在琅琊镇台西头祭海广场举行,生动再现了千百年来琅琊人传统祭海祈福的盛况,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盛宴。
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现出非遗文化的非凡魅力。今年春节假期,各地新春民俗活动百花齐放,文旅市场迎来久违的热闹欢腾,如何以“民俗热”“非遗热”带动“旅游热”“经济热”?近日,记者走进“C位”出道的特色民俗“琅琊祭海”,探寻有效留存西海岸乡土“烟火气”的新“琅琊实践”。
引入社会力量
“非遗IP”释放新活力
非遗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紧密相连。社会力量则为非遗“出圈”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琅琊镇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推动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依托琅琊文化研究院,邀请教授专家、非遗传承人召开文化研讨会,深度挖掘琅琊文化中具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潜力的精华部分。建设和修缮乡村记忆馆,力推琅琊台博物馆入选中国华侨国家级文化交流基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依托“琅琊海故事”电商平台,打造乡土网红培育基地,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龙湾花馍”“琅琊粉条”“琅琊玉筋鱼”等非遗特色产品销售。支持培育喜洋洋、双桥琅花、新时代3支民间艺术团开展茂腔演出活动。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积极推动,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琅琊镇渔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资本、市场和新技术的融入给民俗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而民俗文化活动又不断丰富文旅发展业态,反哺和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良性互动。
文旅双向赋能
文旅消费提档升级
当历史与前沿时尚激烈碰撞,文化与民俗交互融合,在琅琊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有每年的祭海活动,更培育出旅游经济新业态,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只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才能更好进入文旅新型消费快车道。”琅琊镇宣教文卫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打通文旅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使消费空间进景区、进社区,推动消费场景提档升级。”
近年来,琅琊镇紧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近郊游、微度假新趋势,设计打造“全龄、全季、全域”文旅活动多点整合、一体布局: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渔家文化和福寿文化内涵,分众化打造覆盖少年研学、青年休闲、老年康养的全龄文旅活动体系;依托四时文化发源地——琅琊台,精心策划“春赏花、夏嗨海、秋采摘、冬祈福”全季文旅活动业态;将琅琊台、将军台等景点和龙湾串珠成链,引进琅琊文博小镇、龙湾丽汀文旅等特色度假项目,打造“一湾拥三台”全域文旅活动格局,促成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振兴乡村的良性互助。2023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亿元。
加速港城融合
打造现代化滨海小镇
海洋是琅琊最具特色的发展印记,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琅琊儿女,也增强了向海图强的信心。
近年来,琅琊镇围绕“一区两镇”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完成董家口化工园区扩区安置区160余亩土地清场工作,助力馨和嘉园项目开工建设,2409户居民乔迁新居进入“倒计时”;推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琅琊校区签约落户,打造董家口区域首所万人大学,未来的琅琊将更具人气、再添活力。
62公里海岸线曲折蜿蜒,7个海湾、24个码头星罗棋布,自然的馈赠赋予琅琊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禀赋。立足区位特点,琅琊镇深挖特色资源,加速蓝色产业链升级,2023年,全镇引进签约总投资16亿元的渔光互补新能源等5个项目,重点发展总投资15亿元的瑞滋育种等6个海洋育种项目,加快建设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瑞滋刺参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入选“全国首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从僻居一隅小渔村到如今现代化滨海小镇,在琅琊广袤的山海间,处处激荡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潮,奏响着追高逐新、向美而行的新时代“琅琊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