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一朵“小菌菇”撬动现代农业“大循环”

大村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持续擦亮“菇香小镇”金招牌


   在绿色家园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基地,技术人员正在检测车间内的环境数据。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日前,西海岸新区通报表扬2023年度优秀企业和优秀案例,大村镇“打造绿色循环全产业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案例入选2023年度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示范单位、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珍稀食用菌第一镇,大村镇因地制宜、持续壮大食用菌产业,依托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两大推力,引导食用菌特色产业全链条、三产融合发展,使“大村蘑菇”成为西海岸新区特色产业新名片、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突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村镇河北自然村的绿色家园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基地,一栋几乎没有窗户的四层石灰色大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了解到,正是这栋特别的“楼宇”,把“食用菌楼宇种植技术”从理想搬进现实。这栋现代化的大楼里每年可生产雪莲菇2000吨,销售额达1500万元。
  “过了年,正月初五新入的菌瓶,大约需要经过17天才能出菇,现在的工作就是维护好生产车间内的各项指标,保证菌菇正常生长。”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继强告诉记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现了菌菇生产数智化、规模化,仅需1人操作,即可实现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自动化“五控”。该公司还利用“隧洞原理”,自主研发了环形送风装置,在能耗降低80%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所需大通风和低温生长环境之间的矛盾。
  据了解,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村镇党委政府的精准服务下,高效盘活土地资源,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同时,依托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所建设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大村镇及周边地区食用菌特色产业的发展,完善了食用菌产业链条,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引领带头作用。
  传统菌菇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料,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践行“三物循环”生产理念,将食用菌制棒、工厂化出菇、肉牛养殖、科学养鸡、有机肥生产、绿色种植、4.0农交中心、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九大板块组织成一个绿色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条,将传统的废料变成实现循环经济的“助推剂”。该公司将废菌包通过处理,加工成畜禽养殖饲料,而畜禽产生的粪便则通过生物堆肥的方式制成有机肥料,用作农作物绿色种植标准园的养分补给,绿色种植农作物产出的秸秆正是制作菌包的材料之一。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每年消耗农业废弃物、秸秆20万吨,在优化环境、变废为宝的同时,带动长期就业人员240余人,增加临时性用工1000余人,助力周边种植户每年增收2400余万元。同时,公司还积极推行“托管代养”合作模式,使肉牛养殖户与农民合作,每年带动农民增收75万余元;通过实施订单农业与第三方外包方式,辐射带动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产值6500余万元。
  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条,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的新区首个食用菌种业产业园正在全力推进中。该项目占地7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为研发、育种、市场、新品种四大功能区,项目全部投产运营后将实现日产菌包10万包、鲜菇20吨,每年改良、驯化和研发新品种5个以上,每年引进和扩繁品种50余种,年营收可达1.2亿元,将辐射带动食用菌种植面积5000余亩,每年可带动产业增收2000万元,解决300至400人就近就业。
  下一步,大村镇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持续擦亮“菇香小镇”金招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