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大卢河入海口将变“俏模样”
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开工,打造亲水休闲文化空间,释放新区文旅产业活力
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效果图
大卢河入海口区域现状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王哲
3月3日,由海控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工。大卢河承载着新区市民众多美好记忆,但随着城市发展,两岸景观品质难以满足市民需求。项目完工后,大卢河将旧貌换新颜,成为新区城市滨河景观的一张“金名片”,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大卢河片区滨海旅游资源也将成廊成片,放大滨海文旅空间价值。
坚持科学规划
水岸重塑风貌融合
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位于大卢河入海口区段,东临红树林度假世界,西临城市阳台景区,北临滨海大道,涉及面积17138平方米,周边主要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城市绿地,承担生活休闲和城市形象展示功能。
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绘就一张精确蓝图,这是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工的关键。
项目方案围绕“空间优化、水岸重塑、风貌融合、在地共生、贴近自然”的设计思路展开,通过优化空间组合方式,布局更多绿色空间;丰富水岸断面形式,在有限空间内创造自然的滨水活力空间;以本土特色设计元素,展现场地文化内涵,营造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画面。同时,该项目与红树林度假世界保持形断意连的景观关系。
据了解,大卢河东岸景观设置“青松相迎”“仪式归家”“潮间漫步”“绿漪茶香”四大板块。西岸景观侧重展现青岛渔家文化和广场活动,塑造具有场景感、供居民休闲互动的公共空间。
海控旅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在生态保护、文化延续、宜居性等方面具备先进性,致力于打造城市“微更新”精品工程。
留住城市记忆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大卢河是西海岸新区一条重要的城市入海河流,入海口处海滩辽阔,常有渔船停靠。夕阳之下,在彩虹桥上远眺灵山岛,看渔船归港,和家人一起赶海挖蛤蜊,是本地居民共同的美好生活回忆。
可以说,大卢河一头连着历史与文化,一头连着生活与向往。
然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大卢河入海口两岸的景观品质越来越难以满足市民需求。滨河路过于狭窄、设施陈旧,两岸植物景观单薄,缺少步行道、座椅、护栏等配套设施,与周边环境风貌不匹配。
开展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势在必行。项目建设中,海控集团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满足居民需求与解决难点相结合,既满足居民滨水休闲需要,又与周边高品质景观环境相协调。
改造并不是一味地求新,而是坚持以地方人文特色为底,善于赓续地方文脉。海洋文化、渔家文化是新区重要的文化内涵。在该项目中,西岸景观设计对海洋文化、渔家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场景化呈现。项目保留大卢河渔船元素不变,增设拴船桩、海浪纹样铺装和活动广场等设施,营造具有渔家生活场景感、极具人气活力的滨水休闲文化空间。
在“变”与“不变”中印刻岁月,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并传播地方文化,折射出海控集团在文旅工作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城市形象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大卢河入海口所在区域为青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项目范围的西北和东南两端分别衔接滨海大道和滨海慢行道两条主要的城市形象展示路径。周边城市功能和形象定位体现着新区滨海度假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形象。
大卢河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通过统一的设计风貌形成与周边地块相匹配的城市环境,西岸与城市阳台景区相接,东岸与红树林度假世界相接,南侧设有一座设计优美的波浪形大卢河景观桥与新蓝湾步道衔接,将城市功能组团相连,放大原有资源的空间价值。
据海控旅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空间关系上来看,大卢河入海口的景观是提升城海联动的“关键500米”。通过提升滨河景观,构建连续的酒店边界形象,将整体提升新区城市品质和形象,释放文旅产业活力,扩大文旅产业新场景。
可以预见,改造之后的大卢河将成为可观光、可休闲、可体验、可游玩、可打卡的亲水文化空间,也将成为市民游客共享的优质旅游资源。
届时,海控旅业红树林度假世界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及周边文旅项目与大卢河将形成互动和呼应,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双向赋能,以协同发展视角,激活该片区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助推新区乃至青岛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