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大冷聚焦降本增效提质,围绕仓储、国际贸易、物流、金融全链条发力,助推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树起现代物流“新标杆”

中青大冷拥有总容量15万吨的三栋零下25摄氏度冷库。□孙进涛 摄
□本报记者 刘腾
一座冷库高达35米,但只有一层。走进其中,仅有数名叉车工人在进行入库作业,他们只需将货物送至传送带,货物便可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运送至仓区。
这就是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中青大冷(青岛)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青大冷”)高架自动化立体库。“我们充分利用仓库的垂直空间,精准运送存储、自动记录位置,实现了智能作业账实同步,满足货物第一时间出入库。”中青大冷常务副总经理何飞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集仓储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食品进出口贸易、进出口代理服务于一体的仓储物流企业,中青大冷近年来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围绕仓储、国际贸易、物流、金融全链条发力,助力现代物流产业链提质增效。
智能仓储系统
实现降本增效
中青大冷拥有两栋5层零下25摄氏度冷库和一栋单层零下25摄氏度高架自动化立体库,总容量15万吨。
如此大的体量,却只有40余人管理,靠的是高度智能化。“像高架自动化立体库,库内球机、垂直起降机等自动化设备通过大数据操控系统高效运行,平常只需要两名叉车工就可以满足货物进出需求,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和水电费用。”何飞介绍说。
据悉,中青大冷创新打造的智能仓储系统综合了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实现完善的仓储信息管理。
中青大冷主要仓储货物为进口的肉类,仓储条件要求非常严格。“高架自动化立体库采用国际先进的制冷机组,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库温波动,自动开停机和增减载,营造恒温恒湿的仓储环境,保证货物品质。”何飞告诉记者。
在2021年9月,中国肉类协会授予中青大冷“中国肉类产品北方进口基地”“中国肉类产品北方展示交易冷链物流基地”荣誉称号,“国字号”行业协会加持,助力打造高端冷链物流基地。如今,企业依靠智能仓储系统,持续降本增效,正向着打造国家港口冷链物流新标杆的目标迈进。
着力打通现代物流
上下游产业链条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青岛聚力做强做优的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之一。近年来,中青大冷瞄准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目标,着力打通现代物流上下游链条。
中青大冷距离山东港口青岛港不足一公里,与多条高速相接,海陆交通十分便捷,这是企业选择落户青岛自贸片区的关键因素。
据悉,依托港口优势和仓储优势,中青大冷与国外400余家供应商和国内多家肉类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物流车队,可港上提箱、周转仓储、物流配送,提供从源头到用户的一站式冷链仓储运输服务。
“现代物流是服务行业,让客户放心安心是中青大冷的宗旨。为此我们打造了一支专业服务团队,提供随入随出24小时服务。货物保险额高达28亿元,确保货物存储安全。同时,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客户解决资金难题。”何飞表示,“上游发展国际贸易,通过高效的仓储周转,服务下游国内肉类加工企业,加上金融的充分助力,我们将不断增强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为青岛现代物流产业链发展贡献力量。”
营商环境再优化
让企业安心扎根
中青大冷选择青岛自贸片区,除了看中区位优势,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让企业暖心、省心、安心。
“我们是片区首例拿地即开工项目,这个过程中,片区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模拟审批、批前辅导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各建设环节手续办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周边道路、供电等问题也是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让我们非常感动。”何飞告诉记者。
据悉,2021年2月7日,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建设部为中青大冷颁发了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下,项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部封顶。运营以来,自贸红利源源不断,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目前,中青大冷货物存储量达13万吨,总货值约30亿元。去年11月,公用型保税仓库也正式营业。
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现代物流业被列入聚力做强做优的十大重点行业领域之一。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持续做优营商环境,落实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加强软硬件建设,持续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