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成立13个农村名师工作室,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名师送教下乡,赋能强镇筑基

  □本报记者 丁一
  
  4月7日,西海岸新区举行农村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为13个农村名师工作室授牌。这是新区首次成立农村名师工作室,13个工作室在地域上覆盖了新区西部8个镇,在学段上涵盖了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是新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西部区域强镇筑基行动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新区持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已有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1个、青岛市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为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人才保障。此次授牌的农村名师工作室遴选城区名优教师为工作室主持人,吸收部分城区骨干教师加入。工作室将发挥好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各类研修、培训活动,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上双向发力,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农村优秀教师,推动新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激发乡村教师创新活力

  近年来,新区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全面改善,但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成果培育、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农村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要求主持人带好团队,突出“自创”特点,即工作室的活动必须以满足成员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每个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创出一条工作室发展的特色路径。
  作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新区双语小学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智慧教育负责人王立新是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也是此次授牌的农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
  “我们将帮助对口学校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发展规划与‘三步走’战略,引领学校配套建设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软硬件环境。同时,协助组建教育数字化核心团队,对学校教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培训,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指导策略,并探索农村学校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分梯队培育方案,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王立新介绍。

  赋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每个农村名师工作室均由一名主持人和多名成员搭配组成,成员以农村学校、幼儿园教师为主。农村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对于成员而言,是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充分展示自己教育水平的机遇。
  “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并不比城市幼儿园差,差在教师的观念上。比如孩子的一个淘气行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可能知道怎么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借助农村名师工作室,专家下沉农村幼儿园,全天跟岗,手把手指导,教师的快速成长效果必然优于单纯的上课、培训。”海青中心幼儿园园长刘刚对于农村名师工作室充满期待。
  香海路幼儿园保教主任陈金竹对口支持海青中心幼儿园。作为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陈金竹表示将“下沉一线”,“工作室首先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提升幼儿一日活动质量,教师通过沉浸式深度教研,进行问题诊断、专题教研,立足幼儿园真需求,解决教育真问题。”

  打造新区教育“金名片”

  根据农村名师工作室的总体要求,每个工作室要制定三年规划,利用三年培养周期,锻造出一支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型、专家型名师队伍,打造新区教育“金名片”。
  开发区第四中学教师孔祥骞负责初中数学科目,他的工作室有9位成员,包括7名乡村初中教师。该工作室结合学科特点,分解了每年的重点工作,并形成具体规划:2024年有8项重点工作,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领悟到位;2025年有6项重点工作,目标是逐步形成对教材的理解,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2026年有7项重点工作,目标是梳理成果,并转化为可推广的教学经验,辐射带动区域范围内教师成长。
  “我们将专注于新课标研究,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三年研修目标是凝练教学特色、形成教学风格,培育时代英才。”孔祥骞告诉记者。
  未来,农村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还可发挥“名师效应”,通过精准帮扶、联盟提升等形式,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整体提高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海青初级中学校长杜秀军表示:“农村名师工作室是乡村学校提升的契机,名师帮助我们拓思路、找差距、补短板,将有利于突破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破解中小学教育教学难题,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优秀学生。”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