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烘焙坊里的幸福味道
——90后听障小夫妻用爱经营“甜蜜人生”

相濡以沫的姚涛和苏小婉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姚涛和苏小婉正在制作面包。

苏小婉热情地向前来取货的外卖小哥道别。

姚涛和苏小婉用乐观的心态、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龚鹏
“面包会说话,你听见了吗?”初见精致面包盒上印着的这句触动人心的话语,不禁会疑惑:面包怎么会说话呢?但是,若你得知盒内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面包是出自一对听障夫妻之手,便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西海岸新区双珠路上,有一家名为“聆听烘焙坊”的店铺,跟周边大型商业综合体相比,它并不显眼,但只要进店购物,就能发现这家店非常特别——肢体、文字和眼神,是这里的经营者与顾客的交流方式。
聆听烘焙坊的经营者是90后听障夫妻姚涛和苏小婉,虽然在这家烘焙坊里从来听不到“欢迎光临”,但夫妻俩的热情和诚意却感染了每一位顾客,赢得好评无数。在无声的世界里,两人相濡以沫,不畏辛劳、埋头苦干,用心为顾客烘焙美味的面包和蛋糕,让顾客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日前,记者来到聆听烘焙坊,探访这对年轻夫妇创业背后的温情故事。
勇于直面人生困难,打造人气网红店铺
明亮的橱窗、整洁的桌椅、柔和的灯光,烘焙制作间里,夫妻俩正穿着整洁的工装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记者注意到,只要有客人进门,小两口的目光就会聚焦在对方身上,然后用比划或手写方式询问需求。这里的“招牌”是微笑——虽然听不到声音也无法说话,但记者发现两人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认为,这是对生活注入的热情。
“虽然我俩听不见声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决心做出好吃的面包和蛋糕。我们始终坚持用最好的原料用心制作,到现在已经7年了。”苏小婉通过手机打字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除了广受市场欢迎的甜面包,店里也售卖低糖低油的软欧、无糖无油的硬欧以及贝果、硬水面包等,满足了大众的多元口味与需求。“这些面包的馅料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虽然麻烦又繁琐,但想到顾客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健康的,我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姚涛表示。
记者留意到,店内墙上贴着与面包盒上一样的标语:面包会说话,你听见了吗?“这是我们的经营理念。”苏小婉表示,“对于我们而言,听到与讲话是重要且奢侈的事情。我们想让顾客知道,做面包对我们而言,与听、说同样重要,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的用心。”尽管夫妻俩面对的是比寻常人困难许多倍的“人生剧本”,但他们自强不息、奋发乐观,把无声世界打造得有声有色。在两人的悉心经营下,聆听烘焙坊逐渐成为一家小有名气的网红店。
勤奋努力学成技艺,用爱烘焙“甜蜜人生”
记者环顾店内发现,这里干净有序、窗明几净,不时响起制作面包时各种模具与台面碰撞的声音,或面包做好后夫妻俩分类整理的声音,一幕幕场景叠加起来,让这里显得温馨而充满生机。
虽然不公的命运夺走了姚涛和苏小婉的聆听与诉说能力,但他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手拉手朝着共同的梦想,一步步前行。
“上学时,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闻到了小巷蛋糕店里飘来的阵阵香气。看着蛋糕师巧手变宝般将鸡蛋一磕、面粉一搅,很快就制作出一个个香甜可口的蛋糕,我感觉既神奇又有趣。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蛋糕师。”谈及与烘焙的结缘,苏小婉写道,她毕业后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一家蛋糕店,成了一名裱花学徒。“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裱花师,需要不断学习。最难的时候,为了裱一朵完美的玫瑰花,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日复一日勤加练习,不断找技巧,最终裱出了合格的玫瑰花。”苏小婉回忆。
姚涛和苏小婉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烘焙的面包一样,简单而纯粹。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心聆听彼此的声音,用爱烘焙出一个又一个甜蜜的梦。在苏小婉出徒期间,姚涛正在北京做雕刻木工工作,为了追求苏小婉,他果断辞去工作来到她所在的烘焙店当起学徒。“很长一段时间里,姚涛都在重复做杂活。但他性格开朗阳光,从不抱怨,做事也利索。老板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交代面包师傅一定要教会姚涛做面包。终于,经过不断学习与尝试,几个月后姚涛上手了。”苏小婉说道。
开起小店实现梦想,招募伙伴奉献爱心
从事烘焙行业几年后,姚涛和苏小婉从学徒成为了蛋糕师和面包师。
“结婚后,我们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家自己的小店,想试试突破自己。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们开了一家50平方米的夫妻小店。”姚涛表示,“开店前,我们想了很多名字,最后用了‘聆听’,感觉它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听障人士。”
每天上午是聆听烘焙坊最忙碌的时候——要制作面包,还要把新鲜出炉的面包一个个分类陈列在柜台,夫妻俩常常里外忙成一团。制作面包的工作间在二楼,每天从早上7时到下午2时,姚涛都会“扎根”在这里完成一件又一件西点作品。最多时,他一天能做300个面包。
记者在工作间看到,三个同时工作的烤箱能够让这个不到30平方米空间的温度迅速升到34.4℃,但在姚涛看来,高温还不是最大的考验。“烤制面包的容错率很低,由于我的耳朵听不见提示音,如果没盯住烤箱操作面板,晚关几分钟,整炉面包就废了。刚开业那会儿,我们不熟练流程,几乎每隔几天就要烤焦几炉面包,扔的时候感觉心都在滴血。”姚涛表示,经过一个月的磨合,他们终于熟悉了流程,能够合理地分配制作和出货时间,也就很少有烤焦面包这种状况发生了。
精益求精的默契,让姚涛和苏小婉的“甜蜜事业”越做越红火,夫妻俩从早忙到晚是常有的事。
日常生活中,姚涛除了做面包、打蛋糕胚、出点心,还负责后厨的卫生工作;苏小婉则主要负责制作生日蛋糕、甜品以及包装产品等,并兼任客服做一些接订单工作。“顾客体谅我们的情况,基本都会提前通过手机下单,到店即可取货。”苏小婉介绍,若有不方便来取货的客人,姚涛还会骑车上门送货。“我家就在附近,这家店的面包和蛋糕好吃还不贵,开业后我一直在这儿买。太佩服这对夫妻了,很上进的两个年轻人。”前来购买面包的市民刘女士说。
为了让顾客拥有更好的美食体验,开店几年来,姚涛和苏小婉先后自费去外地进修多次,店里产品的口味、款式也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客认可了我们,同时还会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成为我们的回头客,我们也从50平方米的店面,搬到了这个更大的双层门店。”姚涛笑着打字告诉记者。
在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同时,夫妻俩还在区残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布并招募了热爱烘焙事业的残疾人“甜蜜伙伴”,并为他们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我们深知残疾人学习与创业的不易,因此会‘一对一’教学,让学员至少能掌握一项技能。这样即便他们以后离开这里,也可以自主创业或就业,在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过程中脱离困境。”苏小婉表示。
■记者手记
爱与梦想 一起飞翔
无声烘焙坊静静地藏匿于繁华的都市一隅。在这里,时间仿佛被静谧的力量包裹,缓缓流淌。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面包和蛋糕的香气,它们如同一首首无声的赞歌,歌颂着生活的美好。
姚涛和苏小婉用心灵和双手,将每一刻都烘焙得充满诗意和温情,他们的烘焙坊就像一本打开的童话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关于爱与梦想的故事。
姚涛和苏小婉因为无法察觉外界的声音,做事时更加专注。他们的世界,虽寂静无声,却因爱而色彩斑斓。他们的双手就像大自然的画笔,轻轻挥洒间,便将简单的食材转化为艺术品。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喧嚣的城市里,聆听烘焙坊就像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姚涛和苏小婉,就像在晨曦中悄悄绽放的花朵,不张扬却美得打动人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但他们始终用乐观的心态、勤劳的双手以及真诚的态度,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