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位”守护“大民生”
泊里镇泊里社区用活公益性岗位,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泊里社区开展公益运动会,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本报记者 丁霞
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兜牢民生底线的一项惠民举措。近年来,泊里镇泊里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将公益性岗位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让“小岗位”发挥“大功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搭建“连心桥”
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
“我们小区现有居民860余户、2700多人,居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仅靠我们楼长和物业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为此,社区将公益性岗位人员派驻到小区,充分发挥他们社会经验丰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搭建起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切实提升了社区治理质效。”皇丰御景园小区楼长代玉丽表示。
据了解,皇丰御景园小区现有公益性岗位人员10人。自公益性岗位人员派驻小区后,他们认真工作、热情待人,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新“三化”模式
同唱社区服务“一首歌”
根据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时间和工作职责要求,泊里社区将网格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有机融合,依托社区治理“一网统筹”工作体系,构建起“网格党支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公益岗”的工作框架,实行“人员交叉化”“管理联动化”“工作融合化”的“三化”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基层事务处理中的作用,提升公益性岗位的服务效能。
慧泉公寓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因为人员结构复杂,乱堆乱放、电动自行车进楼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社区网格员、专职工作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密切配合,约定好各自的值班时间,引导居民自觉遵守居民公约,共同营造安全、整洁、舒适的小区环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实行“三化”工作模式,泊里社区37个小区的居民基本都能自觉遵守公约,邻里关系日益密切。同时,居民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优管理强本领
凝聚社区和谐“一条心”
为使公益性岗位人员更好地服务居民,泊里社区一方面通过“优管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章立制、强化考核,全方位压实责任,明确奖惩及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着眼“强本领”,常态化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垃圾分类、安全管理等专业化培训,推动公益性岗位人员能力与社区需求有效衔接。
2023年11月,泊里社区参与推选和筹建9个小区业委会工作。在推选过程中,社区严格把好组建关、审核关和公示关,公益性岗位人员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每天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按要求、程序、时间节点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人人都当宣传员、人人都做指导员、人人都成联络员,确保了9个小区业委会顺利成立,居民满意率达100%。
下一步,泊里社区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