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专“暑”养生,乐享一夏

区中医医院专家分享夏日养生秘籍,帮您平安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本报记者 龚鹏

  5月5日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立夏之后,暑热渐盛,自然界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人体的心气也渐盛,养生的原则逐渐从护肝转变为养心,此时应如何做好立夏养生,以适应炎炎夏日呢?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专家,为广大市民朋友带来一份健康度夏“秘籍”。
  立夏需要养阳
  “都说‘春夏养阳’,是真的吗?我之前没少吃凉的,现在是不是需要养阳气了。”在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一位捂着肚子的患者向主治医师房铭提出了疑问。
  房铭说:“中医确实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天气炎热,大家都爱吃冷饮、吹空调。但寒凉会导致呼吸、消化系统出现问题,造成肺功能、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咳喘、胃肠炎等疾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房铭表示,每到这个时节,都会接诊一些发热、咳嗽、拉肚子的患者。
  那么,立夏为什么需要养阳呢?
  “主要是因为夏季暑湿热盛,天气炎热容易耗伤人体的正气,且湿热易阻碍人体的气机,此外夏季人们贪凉,喜欢凉的食物,然而凉的食物属寒湿之物。”房铭解释,因此夏季要注意饮食,不可过食生冷,以免损伤阳气。据介绍,“阳”是生命之本,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足,人就不易生病。如果阳气不足,很容易诱发肺、脾胃、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
  保证睡眠充足
  既然“春夏养阳”如此重要,那么从中医角度来看,应从何处入手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少吃冷饮、吹空调,也不能急于减衣物、洗冷水澡,或过量吃水果,最好也不要熬夜,这些都容易损伤阳气。”房铭说,裸露腰部、肚脐也会损伤肾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同时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房铭认为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与阳气的充盈尤为重要。立夏后昼长夜短愈加明显,《内经》中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在阴气最盛的子夜和阳气最盛的正午都要休息好。“夜里23时至次日1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若在此时还未入睡,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另外,午睡也很重要,午饭后应小憩片刻。”房铭着重强调了按时作息的重要,建议广大市民朋友早睡早起,与自然界的阳气升发同步。
  另外,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夏季来临后部分人群极易急躁、爱发脾气。房铭表示:“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心‘主神志’,天热心火浮,暑热易让人烦躁不安,心神被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心跳加速,进而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因此,房铭建议市民朋友立夏后要坚持清心、养心。“拍打心包经对于清心、养心具有一定的作用,19时至21时是血液循环的旺盛时期,此时我们拍打心包经,或者按压手臂肘窝处,能有效加强心脏的供血能力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房铭介绍,“拍打心包经学起来较为简单,我们只需手掌空心从上臂到下臂再到中指尖,拍打200次左右,左右交替,可以起到养护心脏的作用。”房铭演示道。
  不仅如此,房铭还建议可多做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瑜伽、弹琴、散步等,可以使脏腑阴阳平衡、气血和畅。
  食疗十分重要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加快,对饮食的需求和选择也应随之调整。在房铭看来,夏季食疗养生,不仅是传统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的体现,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提升生命质量的生活艺术。
  “夏天人的消化功能会相对减弱,情绪浮躁,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果蔬类、谷薯类及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粗杂粮,如山药、玉米等。”房铭表示,夏季还可食用性质偏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冬瓜等,以帮助清热解暑。但过度寒凉的食物又会损伤脾胃,所以还应适量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如红枣、生姜等,以平衡阴阳。
  另外,房铭还建议市民朋友多吃粥食,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体质弱的人还可以增加一些红枣或者生姜,既有助于生津止渴,还能帮助滋养胃阳和气血。
  值得一提的是,高温容易导致体液流失,房铭在此提醒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适当饮用绿茶、绿豆汤等,同时补充电解质。此外,夏季干燥,还应多食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
  最后,房铭提醒要保证膳食营养均衡,避免单一食物过量摄入。另外,夏季食物易腐败,尤其要注意食物的保存和卫生,避免食物中毒,尽量在饥饿感较强时进食,避免过饱和过晚进食。
  “通过科学的食疗方案,我们不仅能够适应季节变化,还能提升生活质量,享受健康夏日。”房铭告诉记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