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积极投身海洋保护公益事业,组建全国首个海马保护民间公益组织
从老船长到“海马爸爸”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丽
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刘家崖下村,53岁的刘树杰有着多个“头衔”。他既是一名老船长,也是一名科研助手,还是一名公益带头人。
刘树杰20岁起跟随父辈们驾船出海捕鱼,对家门口的这片“祖宗海”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刘树杰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此踏上了保护海马的公益之路。刘树杰不仅在家乡组建起全国首个海马保护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还多次赶赴日照,动员当地渔民组建海洋保育队伍。他用愚公精神团结带动更多人投身海洋生态保护,共同守护蔚蓝海洋。
自掏腰包组建海马保育志愿者队伍
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刘树杰却凭借对海洋的热爱和不懈的自学钻研,成为了一名海洋科研“土专家”。三十多年的海上生涯,让他对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分布了如指掌,凭借这些优势,从2000年开始,刘树杰就参与了多项海洋资源调查和渔业信息采集工作,协助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研究。
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刘树杰具备了与一般渔民不一样的知识和眼界。2011年,当时还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的张秀梅教授研发了一种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新型网具——方形网囊。产品设计出来了,可找了多个省份的老渔民,却都看不懂设计图。刘树杰拿到图纸后,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只琢磨了三天就成功做出了网具。从此,张秀梅教授便与刘树杰熟悉了起来,不仅多次把他请到课堂上与研究生们进行交流,还经常安排学生到村里跟着他开展研究实验。
到了2015年,一次偶然相遇,让刘树杰走上了公益之路。当时,正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雄来到青岛寻访野生海马的踪迹,由此结识了刘树杰。在此过程中,刘树杰了解到,海马是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指示和旗舰物种。在我国,海马是二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收购、运输、出售。
一颗公益的种子在刘树杰的心里生根发芽。2017年10月,刘树杰受邀前往广州参加中国海马巡护队长及保育讲师训练营活动,并获得了“中国海马保育讲师”和“中国海马保育巡护队长”称号。一回到青岛,他就自掏腰包买来设备,联合10多位渔民组建起一支海马保育志愿者队伍。
从那以后,一到休渔期,刘树杰就会带着志愿者们走进渔港码头和大集,劝导渔民拒绝捕捞和买卖海马。开海后,他也会带着志愿者队伍成员利用出海作业的机会,对海马栖息地开展巡护。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志愿者们从保护海马逐渐拓展为护海巡湾、净滩、净湾、净港活动,还将救助和保护海江豚也列入日常巡护范围。
2019年,刘树杰正式注册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海马保护民间公益组织。截至目前,蓝湾公益团队成员已发展到近百人,他们基本上都是生产一线的“渔哥”“渔嫂”们。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 我就会坚持走下去”
五年前,蓝湾公益团队刚成立时,他们的办公地点在一个位于码头的小小值班室。那间仅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不仅承担公益服务中心的办公需求,还兼任着培训教室和宣讲展厅的功能。“那时候,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挤在那间小屋里,确实很不方便。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来参观学习,经常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很多孩子就趴在窗户上听。”刘树杰说,“后来,我们还买了投影仪,可狭小的空间里却无法播放。”
去年11月份,在工委统战部和琅琊镇政府的协调下,蓝湾公益团队得到了新的办公地点——陈家台后村办公楼二楼。同时,英豪集团也在码头为他们安排了蓝湾卫士工作活动中心。这些支持让蓝湾公益团队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尽管有了新的办公地点,但缺少资金严重限制了蓝湾公益团队的各项工作。
刘树杰介绍,如果专程去巡护,出海一次的油钱等成本至少得上千元。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般在出海作业期间顺道进行巡护,即便如此,一次至少也要额外支出300元的成本。休渔期间,在岸上开展公益培训、印制发放宣传材料等,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先后十多次获得相关基金会的资助,但是仅靠自筹资金和基金会的资助,很多公益活动还是无法开展。”刘树杰无奈地说。
“与大海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我深知这项公益事业任重道远,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坚持走下去。”虽然蓝湾公益团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但是刘树杰的信心依然坚定,“得到新的办公地点已经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相信其他的难处我们以后也能一个个克服。”
“希望有渔民的地方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刘树杰还有一个非常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走出西海岸,到青岛其他区市和周边城市开展海马保护公益宣传。
刘树杰的急迫事出有因。之前,他从新闻上看到,某地多人因买卖海马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后来,刘树杰和团队成员到外地部分渔港码头进行走访,一路所见所闻也证实了他的担忧——有个别渔民在暗中销售。这让刘树杰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后来,刘树杰带着蓝湾公益团队成员先后八次前往日照多个渔港码头,开展海马保护宣传活动。在志愿者们的大力推动下,日照渔民自发组建起一支海洋保育队伍。在出海捕鱼的同时,保育队员们积极巡护海马栖息地,及时劝阻非法捕捞船只离开相关海域,在作业过程中一旦误捕到海马立即放归大海。
“行动非常成功,当地队员们分批次对海马栖息地进行了巡护,成功劝离了多艘作业渔船,并对巡护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刘树杰说,如今,青岛、日照两地越来越多的渔民正在用自身的行动保护好家门口的这片祖宗海。
按照刘树杰的计划,下一步还将在更多的城市推动建立海洋保育志愿者队伍,吸纳更多的渔民朋友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我们的目标是,只要有渔民的地方,未来就要有海洋保育志愿者的身影,大家一起保护海洋生态,推动海洋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刘树杰说。
■记者手记
保护海洋环境
成就无悔人生
一个普通的渔民,一个美好的愿望,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在采访刘树杰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对公益事业的坚持。
刘树杰从一名普通渔民成长为一名海洋科研“土专家”,再到成立公益组织,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人敬佩。在刘树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海上讨生活的老渔民,一位眼界开阔的科研助手,他不仅关心着海洋的生态环境,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身公益事业多年,刘树杰的付出并不能被所有村民理解。“等我老了,走在海边,看着美丽海湾,看着夕阳西下,想到年轻时做过这样一番保护海洋的事业,就会感觉一切都值得。”对身边那些不理解的声音,刘树杰都是这样回答的。刘树杰的所作所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海洋保育志愿者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希望有更多像刘树杰一样的人,在平凡的位置上绽放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