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卫街道成立“卫有我”志愿服务公益联盟,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
树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样板
□本报记者 祁璟 本报通讯员 付鑫
为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近日,灵山卫街道成立“卫有我”志愿服务公益联盟。2023年以来,灵山卫街道组建全市首家镇街级社会工作中心,构建“卫家亲”“卫平安”“卫诚办”“卫民哨”“卫有我”等五“卫”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培育了30余支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队伍,吸纳40余家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单位,招募志愿者1500余人,服务辖区居民2万余人次。
成立公益联盟
爱心实现“双向循环”
灵山卫街道通过发布公益联盟招募令,吸纳40余家热心公益的企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加入,提供活动资金、物品赞助近20余万元。截至目前,街道开展了4期积分兑换活动,为200余名志愿者提供物品、服务兑换,让爱心“双向循环”,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爱尔眼科医院扎根灵山卫街道多年,开展社区义诊活动150余次。‘卫有我’志愿服务公益联盟的成立,为我们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平台。我们将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街道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青岛爱尔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朱序科说。
打造社区品牌
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为不断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灵山卫街道各社区坚持“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努力打造组织有力量、服务不打烊、有事好商量、民呼必有应的志愿服务队伍。
“两河路社区结合‘年轻干部成长共享空间综合体’,成立青禾志愿服务队,动员辖区青年力量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爱老敬老、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效能最大化。”两河路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茹说。
东街股份经济合作社针对大湾港路车流量大、早晚出行高峰期拥堵问题,组织党员、志愿者等20人成立东升畅通行志愿服务队,通过高峰疏导、低峰巡逻和加强文明交通宣传等措施,助力改善道路交通秩序。
提升网格服务
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星光岛社区通过构建“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体系,不仅将社区工作人员融入网格,同时吸纳党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22个活跃的微网格触点,从信息采集到矛盾化解、从民意走访到政策宣传,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同时,该社区还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成立星光岛夜校,开设乐器、书法、烘焙、手机短视频剪辑等多元化课堂,开启志愿服务新模式。
“街道明确微网格划分、人员构成、队伍职责,开展一支微治理队伍、一套民情档案、一份网格联络表、一个网格公示牌、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工程’创建活动,通过抓好微网格信息、微治理事件、微社情民意、微网情议事,进一步做好面向群众‘点对点’的服务工作。”灵山卫街道社会治理办主任薛静说。
探索居民自治
培育社区治理“领头羊”
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丁长波介绍:“我们充分挖掘社贤人物、热心居民,培育成社区治理‘领头羊’,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注入活力。”
承恩门社区报到党员韩永军动员辖区党员、群众共38人成立汇爱满园志愿服务队,不定时对小区内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在微网格群内上报,一般问题物业主动认领,疑难问题社区协调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两河路社区丽海新园小区居民宋桂兰长期帮助社区“候鸟家庭”保管家里的钥匙,最多时保管了48把。她还积极带领社区“老漂一族”开展文化活动,热心帮助居民解决下水道冒溢、暖气漏水、烟道改造等问题,化解多起邻里矛盾、物业纠纷。
“我们将把居民所需与志愿者所长紧密结合、把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紧密结合、把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持续擦亮‘卫有我’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样板,筑就卫城幸福美好生活态。”灵山卫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