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推动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西海岸新区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实向新再攀高 挺起发展硬脊梁

  □本报记者 陈蔚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稳住了实体经济,就稳住了发展的根基,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底气。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将实体经济作为立区之本,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03.3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31.7%,成为山东省首个GDP跨越5000亿元大关的城区。这份优异的答卷,正是新区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有力证明。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命脉。新区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规划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链长制’是有效抓手。”区发改局产业链促进科负责人宗辉说。自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行“链长制”以来,新区不断深化“链长+链主+联盟”相融合的“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聚焦“5+5+7”重点产业链(做优做强船舶海工、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芯屏”、海洋生物医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影视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七大现代服务产业),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集聚集群。
  今年4月,新区印发《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及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更为精细的“链长制”工作机制,优化调整部分产业链和链长分工,全力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力促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提质增效。
 在47家青岛市先进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中,有22家落户新区;拥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3个——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示了新区多产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链发展体系已初见成效。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升级转型对于生产力的跃迁至关重要。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区着力做大数字经济,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转智改,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目前已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263个,打造开放场景978个,2023年全年引导支持26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目前已流动推进总投资1000亿元的200个工业技改项目建设。
  新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以“芯屏”、绿色低碳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破局发展、聚链成势。青岛目前布局的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与储能4个专业园区位于新区,占总量一半。4个市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已累计落户项目120个,总投资达3356亿元。
  另外,新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中加特等33家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截至目前,新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144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数量居全市首位。
  在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的征程中,重大项目既是稳定器又是推进器。新区树牢“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举全区之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在全省、全市高质量招商引资中打头阵、当先锋。2023年新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达208个,总投资达2244亿元,分别实现15%和7%的增长。其中,泛美国际航空城、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等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便有16个。
  新区依托“1+5+X”投资促进体系实施“五位一体”精准招商策略,聚力“招大引强”,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助力项目建设屡屡跑出“新区速度”。
  向“实”而行,逐“新”提质,奋力攀“高”。心无旁骛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筑牢压舱石,挺起硬脊梁,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新征程上,西海岸必将更加自信、从容。

  青岛天一红旗纺机集团有限公司
  数智赋能,从“制造”迈向“智造”
  “32台JA93-190,6台HQF001-190发往国外;27台HQF001-340发往湖北;24台HQF001-320发往江苏;90台JA95-280发往新疆。”进入5月份,青岛天一红旗纺机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发货旺季,一张张发货单被送至组装车间。每天,一辆辆大型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入厂区,装载各类纺织机械产品驶向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
  组装车间内热火朝天,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装配纺机。“以前一个挡车工管3台设备,现在一个挡车工管15-20台设备,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我们研发的纺机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却在不断降低。”红旗纺机总经理刘钧一自豪地说。
  红旗纺机自2004年成立之初,就定下了“成为国内外领先的织机制造商”的目标。2005年推出JA11宽幅喷气织机;2009年推出上下双重织轴喷气织机;2013年推出玻纤专用织机;2019年推出平绒专用织机;2023年推出JA001系列和HQF001共轭凸轮打纬喷气织机……红旗纺机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每四年推出一个新机型的速度稳步前进,从规模不到100人的传统纺机企业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员工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红旗纺机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和行业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类型,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企业一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巩固了纺织机械领域的领先地位。“虽然创新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是客户需要,我们就尽全力让客户满意。”刘钧一说。从车间规划、织机排列、地脚图排布,到设备安装和调试,再到全国各地售后网点的服务,红旗纺机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如今,纺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持续改进产品、不断研发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未来规划,刘钧一表示,红旗纺机将继续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含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纺织企业产品升级转型需求,争当行业领军者,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国内纺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I赋能百业,锻造新质生产力
  “极视角是国内领先的AI平台企业,建有国内最大算法商城,创新打造AI新基建生态体系(算力建设运营、研发建设开发及应用工具、开发者生态等)。在这里,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AI个性化定制和成熟解决方案服务,用户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由平台上的开发者在线‘接单’,个性化定制AI算法方案,还可以选择比较成熟的现有方案直接购买应用。”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监王道林告诉记者,这种灵活的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不同行业对AI视觉算法的多样化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算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在极视角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展厅内,一块块电子屏正滚动播放AI视觉算法在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AI视觉算法简单来说就是用AI代替人的大脑、用摄像头代替人的眼睛,从视频中抓取我们想提取的信息。”王道林说,例如,在智慧工业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内多个摄像头记录的视频数据,AI视觉算法可以进行“身份识别联动两票系统”“班组成员位置时间判断”等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和“管道/设备红外温度检测”“烟雾动态识别”等物的不安全状态管控。除此之外,极视角还在建筑地产、智慧城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油站等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应用。
  为让AI视觉算法更加高效、精准且灵活应用于各行业,极视角还自主研发了AI视觉算法开发推理工具平台。该平台打通了底层算力与上层行业应用链路,兼容80%以上国产化芯片,实现了国产化算力底座替代,有效解决了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极大地促进了AI视觉算法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上榜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
  目前,极视角AI算法商城已经积累超过1500多种不同算法,汇聚海内外超41万名开发者,应用场景涵盖300多个行业,AI新基建生态体系已汇聚国内三分之二的计算机视觉开发者,细分领域规模全国第一。近三年,极视角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先后入选福布斯新晋独角兽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
  未来,极视角将从本地开放大量原创AI场景,向全国进行推广,打造算法“Made in 青岛”模式,实现在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首发首用,助力人工智能应用高地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撬动新质生产力,实现AI赋能百业,引领行业发展。

  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深耕液驱赛道,以创新赢市场
  “这款压缩机已经稳定运行超2800小时,累计充装氢气量超过252吨,目前是我们的‘新王牌’。”走进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组装的产品便是该公司董事长尹智口中的“新王牌”——高压纯氢用大排量20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液驱氢气充装压缩机。它是国内首台加氢母站用大排量液驱式压缩机,填补了我国液驱压缩机的行业空白,“这款压缩机有效解决了目前国内加氢站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故障率高、温度高、卸车率低、加注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尹智介绍道。
  事实上,康普锐斯在液驱压缩机领域的创新之路早已开启。早在2019年,该公司便凭借自主研发的90兆帕、1000公斤级加氢站用压缩机“一战成名”,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这款压缩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业内的佼佼者。而最新推出的高压纯氢用大排量20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液驱氢气充装压缩机,是目前行业内应用的排量最大的液驱氢气充装压缩机,更是康普锐斯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这家成立未满7年的年轻企业,凭借其多款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的前沿产品,已然崭露头角。康普锐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引导了行业技术方向转型,并实现了首套国产加氢站用液驱压缩机的出口,将中国制造的压缩机推向了国际市场。从5人的研发小组到近百人的研发团队,从单一产品到包含30余款机型的多样化产品体系,从国内销售到出口国外……一项项成就的取得,不仅源于康普锐斯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敏锐洞察和产品创新的不懈追求,更得益于新区对新兴产业赛道的提前布局和精准规划,在政府引导下,康普锐斯得以迅速融入产业生态链,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尹智表示,康普锐斯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将继续深耕液驱压缩机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开发。未来,康普锐斯将围绕氢能的制、储、运、加四个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创新,开发核心装备和工艺,推动新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手记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西海岸新区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发展的“家底”和优势所在。近年来,新区聚焦“5+5+7”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新区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持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更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4个市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的成功落地,是新区实体经济大步向前的最佳佐证。这些专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加速了产业集聚,还培育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对实体经济来说,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新区以“链长制”为抓手,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集聚集群,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区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领“5+5+7”重点产业强势崛起,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