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街道创新“521”调解工作法,探索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新路径
“胶心解南”绘就“新枫景”
□本报记者 祁璟
近年来,胶南街道紧紧围绕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群众积怨、促进家庭和谐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实践,创新推行“521”调解工作法,探索多元、高效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新路子,打造“胶心解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营造德润胶南、尚法胶南新风尚。
五大流程再造
压实各环节工作责任
胶南街道综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项工作机制,对现场接诉、平台转诉、来信来电、上级转办、摸排上报等五大类来源的事件办理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制作处理流程图,明确责任部门,压实工作责任。
新流程下,矛盾纠纷处理的每个环节皆有章可循,且强化了工作推进力度。以摸排上报工作为例:按照“党建+红色物业+微网格”工作模式,胶南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网格员、楼长、物业等600余人,常态化入户走访、上门回访,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水电暖网气到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逐一摸排,动态梳理走访清单。对于摸排中发现的矛盾纠纷,能现场调解的立即现场介入调解,情况较复杂或跨部门的,立即上报,由调解中心统筹协调办理。
得益于这种全覆盖、快反应的摸排处理流程,一批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虎背山路社区两户居民占地补偿过程中,因土地接壤边界不明确产生矛盾,对赔偿数额均不认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摸排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两人了解情况,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集中人员力量对村里账目进行梳理翻阅,另一方面联系时任小组长和附近地块的村民、老干部等人员到现场勘察,在短时间内成功促成两户达成一致意见。
两大战线助力
高效协同群策群力
对于一些复杂矛盾纠纷,单靠一方力量难以解决,还需发动社会力量,实现群策群力、协同治理。为此,胶南街道积极协调多方专业力量,构筑起两大调解战线,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街道调解中心设立专职调解小组,配备43名专职调解员,同时引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队伍力量,对接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发挥其行业性、专业性等优势;各社区、网格成立至少3人的网格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实现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调解组织建设全覆盖。
另外,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街道打造并推广“臧金兰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广受群众好评的调解品牌。建立由科室业务骨干、调解能手、法律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退休老同志、网格员等组成的调解专家库,由调解中心统一调配,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消弭于萌芽。
水城路社区的两户居民因楼道内放置鞋柜、乱扔垃圾等问题产生纠纷。了解情况后,社区立即联合综合执法、城市管理、物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调解工作组,分批入户走访累计50余次、电话沟通70余次、走访双方家人和社会关系20余次后,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该矛盾调处案例被青岛市委政法委选登推广。
一个调解中心
实体运行一体推进
为实现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胶南街道专门成立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该中心高标准设置接待室、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分析研判室等,集受理登记、分析研判、初步调解、分流转办、交办督办、宣传推广等职能于一体。调解中心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实行信访、公安、司法等部门常驻,街道24个科室和区派驻部门实行轮驻制度,其他责任部门“随叫随到”,实现接待受理、调处化解“前台后室”一站式服务。
针对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疑难杂症”,胶南街道召开由全部科室和社区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席会议,形成一体化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