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织锦绣 西海岸奏响振兴曲
田畴沃野,生机无限。孟夏的西海岸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通过土地托管,实现整村“一块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画笔为媒,小村庄蝶变“江北第一画家村”,农民们也摇身一变成了画家;“南茶北引”六十载,小小茶叶变成乡村振兴“金叶子”,带富一方百姓;昔日闲置的农房变身“乡村会客厅”,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西海岸新区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农业农村发生一系列积极深刻的变化。新区获批十周年之际,我们行走乡村田野,生动记录新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好经验、新鲜事。
探路行
大场镇——
整村“一块地”增产又增收
“土地大托管 粮食保安全”,大场镇营楼村一处地头的牌子上,这些白色大字十分醒目。放眼望去,曾如棋盘般密布的田埂、田垄不见了,广袤农田连成一片。“现在咱村就这一片地,3160亩,全都托管了。”营楼村党委书记赵记茂说,整村“一块地”,改革让营楼村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赵记茂所说的“一块地”,是由村党支部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由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问题,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原先村里的地都是零碎的,无法机械化作业,亩均产出极低。”赵记茂坦言,大场镇地处两河交汇平原,土地肥沃,是西海岸新区的菜篮子、粮囤子。怎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那就将土地托管到村,然后由合作社经营,确保粮食安全,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2年以来,营楼村有3160亩土地采取全程托管模式,由党组织领办的同富田园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每年可获得每亩700斤小麦或时令小麦价格的稳定收入,“减垄增田”增加的有效种植面积超过10%,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0多万元。
解决了谁来种粮的问题后,赵记茂又带领合作社开始探索怎样种出好粮。托管土地成方连片后,新一代农民开始“大显身手”。精细灌溉、水肥一体、测土配方……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农作物种植生产更加科学,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营楼村也开启了粮食高产模式。
藏马镇——
让闲置资产“活”起来
青岛市第一家房屋合作社诞生在藏马镇。这家由大马家疃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引导村民以闲置农房使用权作价入股,按照修旧如旧、保留乡愁的原则,进行主题化改造,建设了一批集旅游度假、耕读文化、乡愁记忆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兴办起餐饮、民宿、研学、康养、仓储等业态。
之前,由于村里不少人到城里就业、投靠子女,导致大量房子闲置起来。现如今,昔日这些“闲置房”迎来了新生,成为各类人才回村创业的阵地,原先静悄悄的农村恢复了人气,成为了旅游网红打卡点。目前,藏马镇在高戈庄、崖下等村,打造了集耕读文化、乡愁记忆于一体的特色院落57处。
“这几处房子村民都不住了,我们改造成了农家乐,土窑焖烤是我们的特色,特别到了假期,根本忙不过来。”藏马镇潘旺村“乡村饭馆”老板丁仕军开心地说道。
改变始于藏马镇流行的一句话:“闲置就是浪费,盘活就是资源。”针对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的问题,藏马镇把盘活闲置农房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抓手,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同时,对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楼宇分类施策,推进农村闲置资源改革,探索乡村公共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同步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强村富民渠道。
“盘活”让藏马镇人居环境“美”了起来、闲置资产“活”了起来,更让乡村充分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家楼街道——
“画”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海岸新区有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村庄——达尼画家村。
村子原来名叫大泥沟头。30年前,三面环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庄毫无生气,“大泥沟”三个字是最直观的写照。为改善环境,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始植树造林。到2002年,大泥沟头村的林木覆盖率已达50%以上,变成了绿树环绕、山清水秀、果木点缀的“世外桃源”。
2003年,解中才带来的绿泽画院给这个小村庄打开了发展新思路:呵护这朵文化之花,让“大泥”变“达尼”。在全方位扶持下,绿泽画院仅用两年,就从一排瓦房搬进了8000平方米的画家楼,画师从几十人增加到五百多人。目前,文化产业年产值达3亿多元,达尼村也随之变成了“江北第一画家村”。
绿泽画院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画企落户,并带动了诚泽陶石馆、山水忆象美术馆等一批文旅项目入驻。2022年,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示范片区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同年获批创建青岛市级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座“江北第一画家村”迎来腾飞新契机。
这个浸染着艺术气息的村庄,不少村民也纷纷拿起画笔。村民张有杰学习绘画技艺已有17年,在当地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像我这样的人村里还有许多。”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撂下锄头、执起画笔,为自己画出了新天地。
王台街道——
“水淹地”变成“金土地”
走进王台街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农田,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这里的乡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处处充盈着亮点与希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张小庄福稻商贸专业合作社初步流转了15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街道还帮我们邀请了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确保高质量完成水稻育秧。今年预计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张小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张培高说,村庄紧邻胶州湾,位于龙泉河、错水河、巨洋河、洋河、跃进河交汇之地,由于地势低洼,庄稼十年九涝。
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近年来,王台街道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引进适合盐碱地的高产量、高品质、抗虫害、抗水涝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泰国品种玉针香以及东北品种通院香518号、稻花香以及齐粳10号。
种植结构的调整让这片“水淹地”变成高产的“金土地”。
相似的还有岛耳河村,因位于五河头入海口附近,受海水倒灌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土地盐碱化,大量土地长期闲置。为变劣势为优势,岛耳河村主动对接山东省农科院、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创新引入盐碱地水稻、“稻蟹共养”生态农业、梭子蟹和基围虾养殖。目前,盐碱地水稻稻田项目扩种至近300亩。如今,梭子蟹和基围虾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20%,“虾兵蟹将”已成为王台街道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新鲜事
宝山镇——
“杨美丽”的美丽实践
在宝山镇大陡崖村,经常听到村民们喊这样一个名字——杨美丽。名字的主人叫杨力,一名立志把村子变美丽的村支部书记。
大陡崖村曾是镇上“有名”的混乱村、负债村,也是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的经济薄弱村代表,村里乱搭乱建严重,村容村貌也比较差。“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落后地区发展建设的破局关键。”彼时还是基层工作“新人”的杨力魄力十足,“要通畅道路,路边的猪棚、牛棚、车棚都得拆除。”
“拆”就意味着影响收入,村民的情绪可想而知。在摸排群众需求后,杨力有了更成熟的想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光图表面漂亮,还得让老百姓增收,让大家在以后的发展中没有后顾之忧。”于是,杨力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也琢磨着为养殖户找增收新路子:建大棚,引进产业项目。
2019年,大陡崖村新建20亩蔬菜大棚,并且引进了经营企业,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村民收入增加了,乱搭乱建的拆除工作就变得顺利了。2019年11月,大陡崖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工,第二年就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村民们看到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发自内心地认可了这位“美丽”的杨书记。
大陡崖村的美是由外到内的。2020年底,大陡崖村率先在全区试点“德育乡村”项目,项目的实施还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在全区进行了覆盖式推广。
海青镇——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
凭借“豌豆香”的口感和香气,海青茶征服了无数茶客的味蕾。每年4月至6月,是海青镇一年中春茶采摘上市的关键时期,现如今镇上的茶山梯田里随处可见采摘茶叶的茶农。
20世纪60年代,海青镇借着山东省“南茶北引”的东风,建成全省第一座茶厂,让海青茶和制茶技艺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枝展叶。
历经六十载风雨历程,经过几代茶农的精心培育,海青茶已成为北方茶叶的佼佼者,风景如画的秀水茶山,用一枚枚芬芳的叶片,换来“北方绿茶之乡”的美称。
“除了‘豌豆香’,海青茶与其他北方茶相比,鲜爽度会更高一些。”乐茶(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继秀说,目前茶园内的头茬鲜茶正陆续采摘,但产量较少,价格为2950元一斤,目前已全部订出。
立得住的口碑换来客观的收益。“北茶之源”海青镇茶园面积3.5万亩,有茶企200余家、茶农20000多人,“海青茶”现在已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小小茶叶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近年来,海青镇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品牌塑造以及与国企合作等措施,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向前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对海青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青茶一定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走出青岛,迈向世界。
琅琊镇——
渔家乐鼓起村民“钱袋子”
“平时店里生意非常好,都得叫家里的亲戚朋友来帮忙。”琅琊台村渔家宴负责人王伟正在自己开的活鱼馆里忙碌着,他介绍,随着这几年村子的名声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村民靠着办渔家宴赚到了钱。
2005年以前,琅琊台村年均集体收入只有不到2万元。为改变这一状况,该村抓住乡村旅游产业契机,将目光瞄准了特色渔家民宿,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刚开始我们心里多少都有些顾虑,开渔家乐成本太高,万一没人来吃饭住宿,我们岂不是要赔本。”说起当年开办渔家乐的情形,琅琊镇望龙台海鲜酒楼负责人王娟坦言道。为消除村民顾虑,村干部第一时间到村民家中做好宣传工作,并协调金融部门为村民争取贷款。最终,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开起了渔家乐。“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渔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王娟高兴地说道。
目前,琅琊台村里已有渔家民宿110家,占全村总户数的55%,可提供床位4200张。2023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3400万元,其中旅游年收入25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480人,占全村劳动人口的75%。
不仅如此,琅琊台村还依托“琅琊海故事”电商平台,打造乡土网红培育基地,利用电商直播助力“龙湾花馍”“琅琊粉条”“琅琊玉筋鱼”等非遗特色产品销售,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创造新热点、培育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泊里镇——
勇于“吃螃蟹”的米家庄
泊里镇米家庄村,早年因姓氏得名。过去,地少的米家庄在农业生产上并不出名。自2011年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开始担起全区高产示范展示田的重担。如今,在西海岸新区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多经过米家庄村试种。十几年间,米家庄村共试种25个新品种,真正因为一个“米”字,成为了当仁不让的“西海岸粮仓”。
要想确保粮食安全并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对此,新区有关部门近年来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旱稻、甘薯、甜糯玉米等特色粮食作物,降低单一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风险。
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考察,米家庄村光荣地承担起了西海岸高产示范展示田的任务。“这里是旱肥地,土壤条件在全区处于中高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米家庄村支部书记杜希征这样介绍米家庄入选的原因,除此之外,村里885亩土地连方成片,适合机械化作业,且有较好的水源条件和固定的人工,这都给农作物的试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2020年10月13日,青岛市旱稻首次实收测产在米家庄村青岛都收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此次旱稻试种以实测亩产921.4斤的好成绩,达到目前国内旱稻种植的高产水平。“我们要做西海岸的‘粮仓’。”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穗,杜希征骄傲地说,“我们不仅种出了旱水稻,还种出了黑小麦。接下来,将继续探索新品种试种。”杜希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