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三处海草房在抢救性修缮保护中重获新生
延续城市文脉,唤醒乡愁记忆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葺后的海草房
□本报记者 张静
建筑遗迹犹如凝固的城市诗篇,是流动的文脉之河。在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这片依海而生的土地上,先辈们用石块垒壁、积海草盖顶,建造出防潮抗寒的海草房,成为独具特色的胶东代表建筑。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薛家岛街道的海草房现已所剩无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其列为重要文物点,新区也将海草房的修葺保护纳入“微更新”工作,修复城市文脉,唤醒乡愁记忆。
唐岛湾畔原施沟村旧址的134号、136号、137号海草房,是薛家岛街道大规模村庄改造后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海草房遗迹。这些遗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2023年,区政府将其列入区级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公益性项目,由薛家岛街道、区文旅局组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和资深专家学者、专业文物修复机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
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主要是生长在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生鲜时颜色翠绿,干燥后转为紫褐,质地柔韧,按照传统说法,这些海草老的比嫩的耐用、冬春的比夏秋的结实。修复单位依照传统方法,专门收集此类海藻,晒干整理后用于铺盖屋顶,同时将旧房坍塌的碎石捡拾修整,用来重砌墙壁。经过一年多的修复,2024年5月,这三处海草房修葺完工,大大还原了唐岛湾厚重的乡土文化气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打卡。
海草房乃“物”,难免风化侵蚀;修复和保护要靠“人”,让建筑遗迹进入“人”的生活,才是使其获得知晓、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式。为了让海草房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提高社会各界的知晓率和重视度,薛家岛街道和区文旅局通过开展“世界遗产日宣传”“文物保护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将海草房旧址纳入网格式巡查管理,组建海草房保护巡查志愿服务队,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全程监督海草房保护工作。
按照“以用促保”的思路,相关单位还深入发掘海草房的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活化利用的方式,使海草房再次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让这类“老物”焕发新的生机,使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斗转星移,海草荣枯,城市也在百岁千秋中变迁。先辈们以海草房彰显朴素的勤劳和智慧;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则以城市更新传承历史记忆,再造城市生命力。通过修葺文脉和唤醒乡愁,薛家岛的海草房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更是新旧交融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在这片依海而生的土地上,海草房将继续讲述那段悠远而温暖的故事,见证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