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珠街道双珠夜校火热开课,为社区居民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学艺又交友,生活添滋味

学员们跟随老师学习民族舞。

夜校周五、周六特设儿童课。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6月4日,夜幕降临,位于隐珠街道双珠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双珠夜校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和学习目标的居民汇聚在一起,开启了有滋有味的“夜生活”。这个夜校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场所,更成为他们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共同为幸福生活“充电蓄能”。
夜校开课,居民学艺热情高涨
“伸手,踢腿,向前一步走……”当天晚上7时,参加夜校民族舞培训的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练习。10多位学员中,唯一的男学员、51岁的王本森格外引人注目。
“没有感觉自己很特别,我和其他学员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热爱舞蹈所以来向老师学习的。”对于记者提出是否感觉别扭的问题时,王本森淡然地回答道。他告诉记者,2018年,在朋友的带动下,自己报名了老年大学的舞蹈培训班,学了一年的交谊舞,从此就爱上了跳舞。“之前我对舞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自从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在社区广场上跳舞,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都会跳上两个小时,感觉身体非常舒服。”王本森说。
可能是因为记者在场,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学员的动作放不开,而王本森则是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舞蹈动作,并且受到了老师的点名表扬。“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中断了舞蹈锻炼,再加上作息、饮食不规律,导致血压有点高。民族舞没有很激烈的动作,而且跳舞属于有氧运动,所以我就想通过跳舞来锻炼身体。”王本森说,在得知社区开办夜校并设置有舞蹈课程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之前学的舞蹈是双人舞,现在学的舞蹈我自己就可以跳,有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对于我舞蹈技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王本森说,他在双珠路社区住了10多年了,社区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居民聚在一起特别放松,整个社区的氛围也非常和谐。
积极参与,社区“达人”变老师
和王本森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社区居民庄美贞。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退休后的庄美贞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家庭关系调解、亲子关系指导等志愿服务,在得知社区要开办夜校后,她主动找到社区有关负责人,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其中。经过沟通探讨后,由庄美贞主讲的家庭教育课正式“上线”双珠夜校。
“我这门课是在每周六晚上开课,现在学员人数有20多人。每次开课前,我都会把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课程主题发布到社区微信群中,只要是对其感兴趣的居民都可以来听课。”庄美贞告诉记者,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一般都是授课和讨论同时进行,很多家长会当堂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而庄美贞会耐心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大家答疑解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近有好几位家长提出过多子女家庭的平衡问题,针对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我除了会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通过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庄美贞说。
搭建平台,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我们夜校的教室就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好多居民都是叫着邻居、朋友一起来上课。”双珠路社区工作人员王东艳介绍。经过前期精心准备,双珠夜校于今年5月7日正式开课,目前设置了中国舞、记忆力训练、绘画、围棋、家庭教育、书法、口才、瑜伽、声乐等公益课程,可服务居民500余人。“为了解决部分居民因晚上照顾孩子无法出门的问题,夜校在每周五、周六特设儿童课,方便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夜校学习,实现‘亲子共学’。”王东艳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假期前,夜校发布了招生信息,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中国舞课程报名人数更是超出限额的一倍,社区临时决定增加一节舞蹈课以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虽然社区每年开展的活动超过200场,但是参与活动的人群中,中青年群体因白天工作原因似乎一直游离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之外。”双珠路社区党委书记张英介绍,为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社区党委主动破局,创办双珠夜校,为因白天工作无法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依托家门口的社区夜校,平时联系不密切的居民变成了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谈治理、话家常,凝聚起基层共建共治力量。
“为满足更多中青年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社区夜校正在对接家政、器乐等培训机构,为接下来居民学习专业技能和成立社区艺术团做准备。”张英表示,社区夜校搭建起了居民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开放、集约、共享的枢纽作用,以此为依托,社区党委将逐步探索建立一套多维联动、多元参与、多方受益的可持续夜校服务新模式,激活社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