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江富——

菌菇种出大名堂,带领乡亲奔共富


   宋江富(左)在楼宇工厂化基地查看菌菇长势。□记者 梁玉鹏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1999年12月,从军三年的宋江富光荣退伍。在完成了自己参军入伍的青春梦想后,宋江富饮水思源不忘乡恩,下定决心回老家大村镇,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投身乡村振兴二十多年,宋江富组建了新区农产品流通协会,建设运营食用菌数字化工厂,开创了家乡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先河……他坚守初心,默默耕耘,为家乡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4年6月,现为青岛市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青岛中德绿色家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宋江富获评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
  凡事敢为人先
  矢志报效家乡
  宋江富退伍回乡后,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于2006年创办了原胶南市第一家劳务派遣公司——青岛智达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依靠科学的领导、优良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为各大企业输送和解决就业劳动力18余万人,实现税收数百万元,同时也为区域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2011年,在大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宋江富创办了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建成青岛首家工厂化杏鲍菇生产企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平菇的工厂化栽培,有效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促进了数字农业发展。同时,他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绿色农业,通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无废水、无废气、无废物”的三无排放,循环利用率达100%,并使循环的叠加效益高于相加效益25%至30%。
  为了让家乡父老乡亲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自2013年以来,宋江富积极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条延伸,把小小菌菇做大做强、做出名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科学经营,打造了一条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绿色有机种植、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科学高效、生态循环产业链,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搭建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产业共建、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带动基地发展,以基地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良好格局。

  坚持创新理念
  促进产业振兴
  2017年,宋江富组织和联合部分农业企业成立西海岸新区农产品流通协会,针对当时农业领域普遍存在的各种销售乱象,形成系统的“以销促产”农业从业理念定位,使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者投资更加理性、方向更加明确、技术更加专业、产销紧密契合、效益更有保障。
  在大村镇政府和协会会员单位全力支持下,宋江富还建成了新区第一家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大村镇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以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的三大创新模式为运营基础,打破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让以产促销、订单农业和错季销售有效结合。该项目于2018年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评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于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模式优秀项目,现已入驻企业55家、年交易额近2亿元,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宋江富告诉记者,为了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去年,青岛绿色家园食用菌种业发展产业园开工建设,该项目共投资1亿元,占地7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为研发、育种、市场、新品种四大功能区。项目以研发和引进食用菌新品种、优化和改良常规品种为发展主题,积极发展和充分利用数字农业新模式,为新区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
  扛牢党员担当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努力成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践行者、排头兵。”宋江富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多次参与镇域帮扶,共计捐款捐物价值100余万元。
  同时,宋江富还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并进行技能培训。“既要让他们的口袋富起来,也要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国家温暖和社会关心。”宋江富说。
  “一个人富起来了不叫富,父老乡亲共同富起来才叫真的富。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担当和使命!”宋江富始终恪守自己的创业诺言,他打造的绿色家园循环产业链在产业发展和公司运营过程中,每年消耗农业废弃物、秸秆15000余吨,在提升环境、变废为宝的同时,还可为周边种植户增收1200万元;通过“托管代养”合作模式使肉牛养殖户与农民合作,不仅零风险,而且保证了10%至15%的年收益率,每年带动农民增收75万余元;实施订单农业与第三方外包方式,可辐射种植面积5000余亩,种养殖户300余户,年产值6500余万元,同比增收12%至15%;促进村民家门口就业,带动长期就业160余人,临时性用工700到800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