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一场圆桌会解决13个企业难题

中德生态园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引入圆桌会议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政企协商形式及渠道,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腾
  
  7月2日一早,中德生态园对德合作中心项目经理戴蕾就匆匆赶往德国卓收项目厂房。这是2个月来她第6次来到现场,协调厂房改造升级等一系列问题。
  “在今年3月举行的德语区企业圆桌会上,企业提出对现有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或提供新通用厂房的需求。会后,我们与企业多次对接,详细研究了引入天然气采暖、厂房保温改造和提供新厂房等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租赁新厂房是最快解决问题且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戴蕾告诉记者。
  今年,中德生态园引入圆桌会议形式,进一步丰富政企协商形式及渠道,有效助力企业发展。会上,包括欧科林格、倍世、西门子等在内的11家德语区企业共提出13个制约企业当前生产发展的问题,内容涉及厂房租赁、搬迁、外资企业政策宣传及上下游客户资源引进等。截至目前,这些企业所需、所急、所盼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到位。
  加强交流信息共享
  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德国卓收国际有限公司于2017年落户中德生态园,是研发、制造高端农业收割台的全球领先企业。因割台设备技术升级,企业租赁的原有1000平米厂房未配备燃气接口,且冬季温差较大,无法满足新设备组装、存储需求。
  “在我们提出诉求后,中德生态园工作人员非常负责,积极帮助我们考察厂房。目前,我们已决定租用青岛苏菲瀚玛建筑五金有限公司的厂房。”德国卓收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三军说。
  问题解决得如此顺利,得益于圆桌会议上政企间的深度交流。作为第一批落户中德生态园的德语区企业,青岛苏菲瀚玛建筑五金有限公司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计划扩大中国市场,提出希望能找到比现在大2-3倍的厂房。在中德生态园的全方位助力下,企业德国总部已通过租赁新厂房的汇报,正在进行新厂房的装修方案设计。而原有厂房,恰好符合德国卓收项目需求。
  “通过引导企业间加强交流、信息共享,不仅为企业发展破解了难题,也盘活了园区现有资源,实现厂房再利用,这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结果,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企业问题的新思路。”戴蕾告诉记者。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近年来,中德生态园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通过“德企开放日”“德企春聚”“德企夏聚”“圆桌会议”等活动,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
  2023年,中德生态园成立对德合作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优质资源组建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对德合作中心,统筹园区与德语区国家经济、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精准开展对德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等工作,推动国际交流工作不断提质升级、赋能增效。
  “圆桌会议坚持问题导向,邀请参会企业畅所欲言,部分问题在会上就得到解决。对于会上未解决的突出难点和共性问题,园区建立了督查台账,督促招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务实举措,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并做好企业重点关切的政策解读。”中德生态园管委副主任张云清介绍,下一步园区将持续搜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跟进研究解决,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德资项目接连落户
  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始终坚持把强化中德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方向,今年以来,加大对德语区企业招商引资推介力度,赴德国、奥地利全面推介区域投资环境,就重点项目进行深入洽谈,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期间,先后承办并参加青岛-曼海姆友城经济圆桌会、青岛-德国经贸文旅合作交流会,签署3个重点项目合作协议,切实提升了片区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推动了产业、投资和贸易等全方位合作。
  “为进一步加大中德生态园对德资企业的招商推介力度,园区修订并出台了专项对德招商引资政策,为企业注册落户及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张云清介绍道,进入2024年以来,先后有青岛西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辛北尔康普贸易(青岛)有限公司、克吕伯国际贸易(青岛)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落户中德生态园。截至目前,园区落户德语区企业已突破40家,重点在谈项目及储备项目达百余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