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宣讲赶大集,走心更入心

大场镇将理论宣讲融入黄河大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志愿者在大集上向群众进行科普宣讲。
  □本报记者 徐丽
  
  近年来,大场镇坚持“人民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要传播到哪里”的理念,将理论宣讲与黄河大集相结合,打造“宣讲大集”志愿服务项目,让宣讲接地气更聚人气,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走深走实。据了解,大场镇“宣讲大集”志愿服务项目创办于2019年,在每月最后一个大场集开展宣讲活动,由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内各站和社会专业机构,共同为群众提供宣讲服务。截至目前,该镇已开展“宣讲大集”活动50余场。
  聚焦“谁来讲”
  精心组建宣讲队伍,奏响理论传播强音
  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中,大场镇聚焦“谁来讲”,全力构建成体系、有品牌、可管理的宣讲队伍格局。
  据了解,大场镇按照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社情民意熟、宣讲经验足的标准,广泛吸纳来自各领域的宣讲人才,构建起“8+2+N”的宣讲队伍体系。其中,“8”即基层党组织宣讲团、红色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8个宣讲团;“2”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和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N”即从乡贤、教师、学生、退役军人、网红主播等群体中发展的多名宣讲员,截至目前,宣讲成员达120余名。
  为让宣讲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大场镇建立健全宣讲队伍档案和数据库,创新打造群众“点单”、镇街“接单”、文明实践所“派单”的送理论进基层模式,推动全镇宣讲队伍常态化、高效化、长效化运转。围绕“宣讲大集”活动,大场镇还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科普宣讲、移风易俗宣讲、普法宣讲等特色宣讲队伍,形成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

  聚焦“如何讲”
  积极创新宣讲形式,增强理论传播效果
  大场镇在“宣讲大集”志愿服务项目中,聚焦“如何讲”,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把握分众化特点,极大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了让宣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大场镇创新宣讲形式,组织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剧团演员、草根明星等组成理论宣讲赶大集文艺队伍。他们通过讲演、戏曲、快板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小切口宣讲大道理、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同时,大场镇依托独有的地域文化,精心打造了剪纸、书法、小戏小品等多种门类的文化宣讲,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村民在出门赶集时,不仅能购买所需物品,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了讲政策、传精神、送文化、话发展。
  此外,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找准对接点和共鸣点,深入挖掘宣讲素材,通过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分层次、多维度地传递到群众身边,切实增强了基层宣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到达率。

  聚焦“讲什么”
  精心策划宣讲内容,服务群众深入人心
  大场镇在“宣讲大集”志愿服务项目中,聚焦“讲什么”,精心策划宣传主题,使得理论武装工作有深度、接地气、惠民生。
  据悉,大场镇结合“黄河大集”的新形式,创新“宣传宣讲+大集购物+基层服务”模式,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按照每月活动安排,做到宣讲工作“一月一主题”。特别是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大集宣讲活动。同时,与“黄河大集”活动相结合,让理论走进大集、进入万家、深入群众心间,摆出别样的“宣讲摊”,为全镇群众呈上丰富的理论“硬货”。
  不仅如此,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消防宣传月”等活动安排,大场镇通过大集宣讲、开展“四百”活动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00余场次。
  下一步,大场镇将继续推进宣讲活动深入开展,创优有效平台载体。积极调动志愿力量,依托大场镇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宣讲活动,不断培育大场镇新时代新风貌,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创新活动形式,充分挖掘本地非遗资源,推进剪纸、茂腔等非遗项目进大集,组建秧歌、舞龙队伍开展文艺宣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打造“宣讲大集”品牌,依托大集开展文艺演出、理论宣讲、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常态化活动,打造大场新名片,不断提高“宣讲大集”的文化属性。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