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区法院上半年受理各类案件33257件、审结28689件,均居全省基层法院首位

以高质量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宛遥
  
  今年上半年受理各类案件33257件、审结案件28689件,均居全省基层法院首位;获评全省“司法为民示范法院”、“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先进集体和高质量发展集体”……这是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法院今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
  今年以来,区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深入开展全市法院“创优跃升年”活动,统筹推进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深化改革和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以法治之力
  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没想到我们的案子这么快解决,法官不但通过争议评审为装修费数额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又邀请专家参与双方调解并最终达成一致。”在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件成功调解后,原告青岛某工业公司负责人为区法院办案法官送来了锦旗,表达了对区法院公正司法、为企纾困解难的感激之情。
  原来,青岛某工业公司与青岛某装饰公司签订装修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装修陷入停滞。青岛某工业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解除装修合同,返还超付部分的装修费。面对双方就装修费损失各执一词的局面,办案法官一方面引导双方通过争议评审的方式对装修费进行造价认定,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案件调解。通过释法明理和专业讲解,原被告双方的分歧逐渐减小并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纠纷的“不判而解”不仅是区法院在建设工程领域实行“评调裁”一体化多元解纷工作新模式的成果,更让双方企业能够迅速从法律纠纷中抽身,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秉持“每一起涉企案件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今年以来,区法院加大涉外、知识产权审判力度,发布2021-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主动护航新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园区建设、知识产权、影视投资、案件审理四个重点领域,推出13条工作措施;发挥破产审判作用,依托“执破协同”机制,在新区首次适用预重整程序,成功挽救负债10亿元的新区某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38名职工工资全部清偿,盘活土地250余亩,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防风险、稳就业、促发展。
  以创新之举
  提升审判工作质效
  一件道路交通案件从立案到结案要多久?区法院给出的答案是平均1.7天。这得益于区法院围绕深化道路交通纠纷诉源治理,联合交警部门整合相关职能,推动流程再造,创新“调立审执”一体化办理机制。
  今年以来,区法院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加快办案节奏,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着力提升审判质效。该院精选业务骨干重组扩充9个速裁团队,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快立快审快结,速裁平均办案天数仅为7.35天,相较从前缩短2天时间,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通过深化“事务集约”改革,区法院组建查控保全(送达)团队专司保全工作,打通诉前保全、诉讼保全、执行查控之间的壁垒,保全到位率大幅提升,实现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3个法官团队入驻新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协助指导做好诉源治理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止于萌芽。
  以为民之心
  办好每件民生“小案”
  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依法审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婚姻家庭等涉民生案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日前,一对面临房屋租赁困境的聋哑夫妇,满怀忧虑地踏入了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大门。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立案庭法官助理李超。通过书面交流,李超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困境,并为二人开通了立案绿色通道。面对夫妻二人因信息不全而难以立案的难题,李超迅速行动,积极协调区法律援助中心,为这对夫妇搭建起法律援助的桥梁,并详细列出了所需材料清单及注意事项,确保每一步都清晰明了。为持续跟进案件进展,李超还主动添加当事人的微信,承诺将随时提供必要的诉讼服务。
  在离开诉讼服务中心的那一刻,夫妻二人在纸上郑重地写下了“多谢你们的关心”。这简短的几个字,不仅是对李超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区法院“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一次法院之行,让这对残疾人夫妇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区法院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小案”,其中一件邻里纠纷案获全省法院“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精品案例优秀奖,一件典型案例获评全市法院“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一等奖。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