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技术助肝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龚鹏
近日,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加护病房收治了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并为其成功实施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新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技术(简称“DPMAS”),患者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据悉,DPMAS人工肝新技术的顺利开展,为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渠道,也标志着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血液净化技术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区人民医院在接诊这名“肝衰竭、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时,其病情已十分危重。经ICU医护团队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稳定,但若想让他尽快好转,必须帮助改善肝功能。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大鹏立即集结科室骨干力量,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经过缜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DPMAS可尽快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命。
随后,在赵大鹏的带领下,股静脉置管、制定DPMAS抗凝方案、DPMAS管路预冲、检查血滤机各项参数等多项工作同时进行,医护紧密合作,人工肝新技术DPMAS顺利上机。“DPMAS在快速去除大量胆红素蓄积方面效果显著,这让整个医疗团队及家属看到了患者病情好转的希望。紧接着,我们又予以患者序贯CVVH(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赵大鹏介绍,人工肝支持系统是通过模拟人体肝脏正常生理生化功能而制造出的一种机械装置,用来清除体内的各种毒素分子、补充人体所需的物质、调节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DPMAS在减少胆红素、血氨、细胞因子等代谢产物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对于早期LF(Liver Fibrosis,肝纤维化)、肝性脑病等患者首先考虑DPMAS。临床治疗资料证明,DPMAS可作为急性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炎、严重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人工肝治疗的首选模式。”赵大鹏说,人工肝支持系统采用中性大孔树脂(HA330-II血液灌流器)和交换树脂(BS330胆红素吸附器)两种吸附剂联合应用,是一种新型人工肝模式,具有高效清除大量胆红素蓄积、有害物质及炎症介质的效果,极大节约了血浆资源。临床试验及数据表明,DPMAS人工肝技术可显著提高LF患者的好转率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