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来了“合伙人”

铁橛山路社区为社区治理“合伙人”颁发聘书。
□本报记者 董梅雪
“请问,周末公益美术课堂是在这里吗?”7月31日一大早,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铁橛山路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就已经坐满了孩子,社区居民王满带着7岁的女儿姗姗来迟。“刚好赶上上课,快进来吧。”指导老师徐金娜一边热情地招呼着,一边为孩子准备好画笔和纸,开始了当天的美术课,“我们今天的创作主题是‘防溺水’。”只见教室内30多个孩子表情专注,在老师的的指导下画起画来,不多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便跃然纸上。
“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离不开社区‘合伙人’的助力。”铁橛山路社区党委书记丁元泉说。
丁元泉所说的社区“合伙人”,是珠海街道综合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构建多方参与、携手共建共治的一项“微改革”举措,旨在更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目前,珠海街道铁橛山路社区、新松街社区共招募18个“合伙人”进驻,为社区治理共治注入了新动能。
人人皆可参与
激活社区治理“满盘棋”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居民需求日益增长,做好基层治理仅靠社区工作者的力量远远不够。怎样满足居民的合理诉求?如何引导居民实现自治?珠海街道通过多年摸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挖掘有特长的社区能人和社会组织,让他们发挥一技之长,为邻居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成为社区“合伙人”。
“社区‘合伙人’,就是那些怀揣着对社区的热爱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个人或团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职业和专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社区变得更美好。”新松街社区党委书记李芳萍说。
7月19日,铁橛山路社区举办社区治理“合伙人”授聘仪式,邀请社区能人以及书香泮城物业服务中心、视康眼科医院、子初艺术培训机构等12家机构担当社区“合伙人”;
7月22日,新松街社区引入6个社区“合伙人”进驻,他们有的是热心居民,有的是企业职工代表,还有的是公益组织代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珠海街道,社区“合伙人”并非特指某类人群,所有愿意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愿意为社区发展作贡献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社区“合伙人”。
赵金是新松街社区越秀和悦府小区居民,也是本次社区招募的“合伙人”。此前,赵金居住的小区因各种遗留问题,基层治理工作难以推进。为推动小区基层治理步入正轨,改善小区环境,在社区指导帮助下,在居民中颇有威望的赵金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化解居民纠纷,解决居民难题。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越来越强。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多元参与的‘合奏曲’,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决定了治理的成色。”李芳萍说,“下一步,我们还会不断吸纳社区‘合伙人’,让人人都能参与治理,激活社区治理‘满盘棋’。”
用空间换服务
奏响社区治理“大合唱”
在铁橛山路社区,漫步书屋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网红打卡地”。而不久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社区图书室,经常一整天也不见几个读者。
从冷清到热闹的转变,究其原因就在于铁橛山路社区引入了社区“合伙人”,唤醒了沉睡的社区资源。这个暑假,社区“合伙人”在这里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推出了公益活动、读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漫步书屋从早到晚人流不断。
据了解,铁橛山路社区及新松街社区还将通过社区“合伙人”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集市、暑期公益课堂、公益体检等服务。
徐金娜是珠海街道子初艺术培训学校东楼路校区的负责人,上个月获聘成为一名社区“合伙人”。“之前参加过多个社区的公益课堂,这次受邀成为铁橛山路社区的‘合伙人’,我感觉很荣幸,我会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办好社区公益课堂,让孩子们开心,让家长放心。”徐金娜说。
“社区‘合伙人’模式引入多元主体入驻社区,唤醒了‘沉睡’的公共资源,搭建起资源共享、多元参与的治理平台,可逐步将居民引入社区各项活动中来,社区治理也逐步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丁元泉说。
实现共治共享
扩大社区服务“朋友圈”
招募社区“合伙人”的目的,就在于解决社区缺资源、缺人才、缺优势的“三缺”困境,借助社区能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区“合伙人”多了,社区治理的“金点子”就多了,社区服务的“朋友圈”也就越来越大了。
“我们期待更多‘合伙人’加盟,让每个社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金牌项目’,让居民享受更多家门口的服务。”李芳萍说,新松街社区将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方向、新路径,通过不断吸纳社区“合伙人”,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治共建“一张网”,构建供需匹配、双向选择、统筹整合、共同成长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社区治理有了“合伙人”,出题者也是解题人,从共商共建,到实现共治共享,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有力一步。下一步,珠海街道将继续深入探索推行基层治理社区“合伙人”模式,通过搭平台促合作、以空间换资源,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