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截至7月底,电动自行车充电位超4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17154个,总量连续3年居全市首位

为绿色出行“充电”,让幸福安全“满格”


   在御苑公寓小区,居民可通过扫码、刷卡的方式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记者 陈蔚 摄

  在御苑公寓小区,居民正在给新能源汽车充电。□记者 陈蔚 摄
  □本报记者陈蔚
  本报通讯员徐宾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灵活轻便的电动自行车也已成为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群众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
  如何化解“充电焦虑”,打通安全便捷充电“最后一公里”?围绕更好地满足群众充电需求,西海岸新区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7月底,新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位超4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总量达17154个(其中今年已新增4416个),总量连续3年位居全市首位。近日,记者走进新区部分小区,体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带来的便利。

  充电桩建设提速
  总量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8月5日早上8点,家住长江路街道御苑公寓小区的居民赵正阳将充电枪从车上拔下放回原位,“去年,我们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对于刚刚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我来说方便不少。”
  小小充电桩,关乎大民生。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群众日常充电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住宅小区内建设充电设施并非易事,事关政府、居民、物业等多方,涉及居民意见、投资建设、选址设计、运营管理等方方面面。
  御苑公寓小区建成于2000年,共有8栋楼246户居民。“前几年经常有居民建议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但考虑到空间规划和电路问题,迟迟没有动工。”青岛东方御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经理庄乾山告诉记者,“去年,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因地制宜规划了5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2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及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充电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早在2018年,新区部分街道就探索政府出资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模式,但后期难以进行维护和管理,‘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仍然存在。”长江路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苏银宗说。
  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当年5月,区住建局、发改局、工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既有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并从规划管理、委托建设、方案设计、签订协议、进场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明确了责任单位,全流程有章可循、职责明晰,按下了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加速键”。
  截至7月底,新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位超4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总量达17154个(其中今年已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416个),总量连续3年位居全市首位。
  探索市场化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日前,青岛巍园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旭峰像往常一样,在后台系统查看公司在80余个小区内建设的充电设施运营情况,一旦发现故障,确保及时安排人员前去检修。“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充电基础设施正成为‘社区新基建’,有效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张旭峰告诉记者。
  家住戴戈庄社区的王瑜超是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位的忠实粉丝。“在这里充电既便宜又安全,1元钱能充3个小时,每月花费不到30元,充满还会自动断电,下班后把车停在棚里充电,我很放心。”王瑜超说,“居民可以刷卡、扫码充电,操作简单。”
  据记者了解,戴戈庄社区拥有近500辆电动自行车,车辆的充电、停放问题一直是“老大难”。2022年,小区物业与青岛巍园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由该公司负责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选址、设计、安装、运营。“充电设施建设前,我们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选址,随后公示设计图,征求居民意见。居民同意后,企业安排工作人员进场施工,整个过程不超过一个月。”戴戈庄社区物业经理介绍说。
  “现在,住宅小区安装充电基础设施的条件已经很成熟。按照‘谁运营、谁受益、谁维护’的市场化模式,引进实力强、有资质的企业负责充电设备的安装运营和后期服务,让居民享受便捷化、智能化的充电体验,实现居民、物业、企业三方共赢。”苏银宗说,截至目前,长江路街道252个住宅小区中,95%以上的小区已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针对空间不足的老旧街区和没有物业的微型小区,长江路街道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探索“物业区域共管”模式。整合多个微型小区,统一由一家物业公司管理,从而实现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目前,在庐山路社区,已经有了微型小区“七合一”的共管成功案例。
  满足多元化需求
  加快完善充电服务网络
  “太方便了,以后不用担心开车回来没有充电的地方了。”近日,家住藏马镇的李正松将新能源汽车开进了便民服务中心的充电站,体验了在家门口充电的便利。
  为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科学、合理、有序发展,新区于2023年12月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2023-2035年)》,结合青岛市充换电设施规划要求和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总体格局,综合考虑各镇街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前景等因素,根据不同密度将新区划分为核心发展区、协同发展区、加速发展区和乡镇发展区四类,按照“适度超前、有序建设”的原则,分阶段、分类别、分地区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充换电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规模适度超前。
  区发改局数据显示,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充电站点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0.72%,覆盖了主要交通干道、商业区、居民区及旅游景区等多个区域,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目前,布局科学、智能开放、快慢互补、经济便捷的城乡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正逐步形成。”区发改局能源科科长王帅表示,这些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也极大提升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绿色出行体验。
  接下来,新区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