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六汪镇“禽之宝琅琊鸡”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

琅琊鸡“复活”背后的种业“芯”力量


  “禽之宝琅琊鸡”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
  □本报记者 梁玉鹏

  琅琊鸡原产于西海岸南部沿海的琅琊、泊里等一带,历经千年的自然进化和独特的海洋性气候环境,形成了野性足、抗病力强等品种特点,十分适合野外环境生长。天生好动的习惯,使得琅琊鸡脂肪含量低,肉质更加结实、鲜美。
  近年来,六汪镇立足农业大镇实际,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自主创新+市场运作”的种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大力实施良种扶持计划,做好琅琊鸡、隆铭牛等本地优良品种的繁育工作,做强种业经济,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公告,公示了2024年第二批特质农品登录信息,六汪镇“禽之宝琅琊鸡”榜上有名。

  十余年提纯繁育,“复活”纯正琅琊鸡

  据了解,位于六汪镇野潴村的青岛禽之宝琅琊鸡育种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主要从事琅琊鸡遗传资源保护、家系育种、基因组选择、优良基因选育、生产性能测定等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琅琊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质风味,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地方品种鸡的需求。
  “琅琊鸡的蛋外壳粉红、个头适中,蛋黄大而松软且呈深黄色,蛋清浓稠透亮,口感纯正清香,在五十多年前,是当地结婚盖房礼单上的‘必需品’。”一说起琅琊鸡,青岛禽之宝琅琊鸡育种有限公司创始人龚玉波滔滔不绝,1980年参加工作时,他就开始接触良种鸡的育种和引进推广,也就是在那时候,政府开始对琅琊鸡这一青岛本土特色鸡种进行调查考证和评定认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琅琊鸡还是本地的当家品种。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追求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各地纷纷开始引入国外品种,琅琊鸡受到速成肉鸡的冲击,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龚玉波告诉记者,市场上常见的麻鸡等肉食鸡100天到120天就能出栏,而琅琊鸡至少需要180天,更长的成长周期意味着更高的养殖成本,老百姓逐渐从养殖琅琊鸡转而选择养殖外来鸡种。除了饲养量的“断崖式”下跌,种群也逐步杂交退化,纯种琅琊鸡一度难觅踪迹,这一宝贵的品种遗传资源濒临灭绝。
  1994年,龚玉波开始担任原胶南市良种鸡场场长,鸡场开始承担琅琊鸡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并建立起最早的琅琊鸡原种。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刚开始时,找到的鸡种基本只具备县志上记载的多项外貌特征中的一两种。“为了找到复活琅琊鸡的‘火种’,我们可费了不少力气,大半年时间跑了上千户人家,基本转遍了整个西海岸。记得有一次听老乡说,大场镇有个农户家里‘鸡的外形看上去挺正宗’,最终我们在一群散养鸡中,发现几只鸡外貌体征和琅琊鸡的描述十分接近。”龚玉波说,长时间的实地探访终于取得了回报,他和同事们都很兴奋,尽管只有几十只,但终于留住了琅琊鸡这一珍贵的地方优良品种。
  建立起了琅琊鸡原种群后,龚玉波和同事们又利用群体保种法进行琅琊鸡的基因提纯、个体表型选育等关键工作,使琅琊鸡从品系之间选育到了群体的提纯繁育阶段。用了十多年时间,经历了二十五个世代群体保种、不间断提纯、选育,琅琊鸡的基因纯度达到95%以上,建立起琅琊鸡核心基础群3000只、公鸡家系300个。到了2015年,纯正的琅琊鸡开始大批投放市场。

  做强种业“芯片”,绘就农业“丰”景

  在“禽之宝琅琊鸡”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之前,六汪镇“隆铭牛后部肉系列”获得2021年第二批农业农村部“特质农品”称号,是国内首个获得该称号的肉类产品;祝兹旱稻、胶河大白菜等10余个品牌均已申请商标或申报自主产权;胶河黑山羊被列为青岛市畜禽品种保护目录,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级审定……这一系列种业创新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六汪镇实施的良种扶持计划。该计划大力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通过引导种业项目落实商标注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优秀种质资源,落实种业项目申报管理、种质资源普查及种业监管等工作,强化良种推广和种子质量全程监管,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六汪镇以打造种业强镇为目标,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自主创新+市场运作”的种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加速培育壮大种源自主可控的种业企业,做强种业经济,抓牢农业命脉,以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做好种业创新服务保障工作,六汪镇成立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种业培育服务专班,研究制定良种繁育保障办法,建立“镇-企业-党员”三级联动推进机制,一对一派驻种业项目党员联络员,解决企业资金、用地等问题。探索打造具备办公、展览、学术交流等功能的种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对基地状况、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种子生产全过程,以及质量追溯和生产评价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六汪镇还聚焦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由镇党委牵头成立种业专家智库,协调农业研究员、种业专家、高校教授、优秀科研人员等区镇两级种业技术人员下田入企,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山东华盛农业研究院等20余家科研院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品种,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下一步,六汪镇将继续高质量打造种业小镇,探索构建“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加速攻关农业“芯片”,充分发挥种业企业优势,创建种业自主品牌,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