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铁山街道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齐长城保护利用

让齐长城文化“活起来”


  铁山街道全力做好齐长城保护利用,让齐长城文化“被看见、被读懂、活起来”。
  □本报记者 梁玉鹏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西起齐鲁腹地,东至黄海,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齐长城青岛段全部位于西海岸新区,其中,铁山街道辖区内齐长城全长约13759米,分为月季山段、葫芦山段等5段,现存墙体连续性好、地表遗迹丰富。近年来,铁山街道通过“守护一遗址、打造一展馆、建设一廊道”,让齐长城文化“被看见、被读懂、活起来”,赓续悠悠齐鲁文脉。

  >>每天上山巡护<<
  守护齐长城遗址

  进入铁山街道齐长城月季花谷景区,沿着“月季走廊”走到花谷尽头,就可以看到若干个古老的磨盘陈列在路边,这就进入了“磨盘古道”。拾阶而上,在古道不远处便可看到当初齐长城月季山段修缮完成后立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石碑。放眼望去,夯土筑造的齐长城如长龙一般自西向东沿山势蜿蜒。
  “我主要负责巡护葫芦山这一段,走下来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要是查看遗址周围是否存在特殊情况。”铁山街道张仓村村民杨义臻自2022年7月份担任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以来,几乎每天都要上山巡护。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巡护员一般是两个人搭档,和杨义臻一起搭档的是同村村民刘文来。“一个人负责一公里,我们两个人就是两公里的范围,这几年,随着政府部门不断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开展相关保护宣讲和教育,现在齐长城附近基本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我平常主要巡查有没有自然损毁现象。”杨义臻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这里,在没有保护之前,齐长城遗址就是一个小土岭,荒草丛生,“你看现在的遗址两边都做了石墙保护,跟之前真的是大不一样。”
  在铁山街道,像杨义臻这样的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人员有14名。近年来,铁山街道坚持科学修复与全域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分段实施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在墙体两侧用石块垒砌成矮墙以加固保护,设置多处保护界桩和保护标志碑,全力守护辖区齐长城遗址风貌。

  >>还原历史记忆<<
  建成齐长城文化馆

  为了深入挖掘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2023年,国内首个齐长城文化馆在铁山街道大下庄村建设完成。
  据了解,馆内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与文物相结合的形式,为参观者呈现齐长城的建造历史、文化内涵、沿线主要段落,以及齐长城遗址的保护与修复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展陈,两千多年的齐长城历史仿佛凝结于此。在这里,人们得以拨开历史的烟云,比较直观和系统地了解齐长城的文化脉络与整体风貌。
  “文化馆由6个展厅板块组成,利用文物实物、历史文献、照片视频以及交互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上全面展示齐长城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布局,让参观者步入馆内便可充分领略齐长城的厚重历史与沿线风光。”齐长城文化馆讲解员张文君介绍,在文化馆筹建之初,街道就邀请了众多齐长城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在现有遗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媒介搭建起人们重新了解齐长城文化的新平台。目前文化馆已接待预约参观100多场。

  >>坚持文旅融合<<
  打造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

  齐长城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及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等,文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铁山街道结合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全力打造涵盖齐长城历史文化线、红色文化体验线、原乡生态旅游线等多条旅游线路的省级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串联起周边的齐长城月季花谷、無比方花园、越界山冰雪大世界、梧桐花开农家宴、院子旅居民宿组团等文旅资源,开展月季花海节、乡村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游长城古迹、赏山里风光、品齐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学、休闲娱乐新目的地,助力打造独具齐风鲁韵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带。
  同时,围绕《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关于“构建保护传承、主题展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功能为核心的齐长城文化核心形象廊道,打造齐鲁文化之脊和文旅产业发展高地”的要求,聚焦推动齐长城文化活态传承,深入挖掘街道齐长城沿线优质文旅资源,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体验廊道的战略部署,铁山街道大下庄村申报并入选山东省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为青岛市唯一入选村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