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发力“一三五”,做精“微治理”

大村镇不断优化微网格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孙健蕾
  
  今年以来,大村镇围绕新区工委、管委关于微网格建设的工作要求,立足实际,探索推行“135”工作法,推进微网格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以“一个核心”为基点,激发微网格建设“源动力”。大村镇着力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进一步完善党员参与机制,搭建起“新村党委-党小组-党员”联系沟通桥梁,推动在职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进村,通过在“格”中实地走访,推进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使党建服务力量向微网格集聚,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以“三支力量”为保障,提升微网格服务“战斗力”。大村镇充分动员“火炬党小组”中的党员先锋力量,通过开展红色宣讲、帮扶走访等工作,积极与居民沟通交流,面对面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大村镇社会治理中心联合民政、司法所等部门,定期开展“田间座谈”“炕头拉呱”活动,建立民生事件清单,为居民提供矛盾调解、政策咨询等服务,进一步下沉网格治理力量。同时,组织退役军人、村医等群体,共同开展党建联建、网格共治活动,深入网格为辖区居民提供义剪、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增强志愿服务力量。目前,通过“三支力量”共发现并现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开展惠民活动16次。
  以“五化建设”为依托,打好微网格治理“持久战”。一是网格构架清晰化。大村镇健全291处微网格,建立1名微网格长+1名民情联络员+N名职能人员+X名志愿者的“1+1+N+X”网格治理组团模式,将辖区人、事、物和片区纳入微网格一体化管理。二是信息掌握精细化。组织网格员对全镇42000余户居民和400余家“九小场所”进行全面详细的摸排,以微网格为单位建立起人房关联信息台账,做到采集、录入、上报标准化。三是网格平台一体化。将辖区所有居民落实到微网格,积极建设集基本情况、人员流动、综合管理、政务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数字乡村平台,构建起“一屏知全域”的智慧治理模式,实现线上平台网格与线下实际网格有效衔接。四是服务群众便民化。依托社会治理流动工作站,推行“一管到底”的零距离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定期下乡为居民提供暖心、快捷、优质的服务。五是纠纷调解组团化。积极整合社会治理、公安等力量,建成统筹管理、一站式服务运行的“五心”调解中心,让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今年以来,共受理处置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问题47件,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