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去耕耘 去期待

  □陈洁

  读到《致青年教师的信》时,我已经不是青年教师了,在三尺讲台上摸爬滚打了18年,新奇、倦怠、骄傲、失落……各种滋味全都一一品尝、反复咀嚼过。然而这本书还是再次点亮了我的执教生涯。
  这本书是全国模范教师于洁与初入教坛的儿子互通的44封信,儿子通过教育叙事写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于洁用30年教育智慧和人生体悟给出真诚建议。全书语言温和、内容扎实,于娓娓道来中铺陈满满干货,值得每一个对教育保有热情的人去品鉴。
  在书中,对于如何面对调皮的学生、成绩不好或偏科的学生、小聪明的学生、叛逆期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受家庭负面影响的学生以及焦虑的家长等,都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对于偏科的学生,于洁指出,教师不要有负面暗示、不能对学生贴标签,而要帮助学生分析失分原因,设定小目标,同时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紧张又有趣。于洁指出,这一切都是教育的“术”,而所有的“术”都源于“道”,“道”是方向,“道熟”才能生“巧术”。而教育的“道”,在我看来,不外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心对待学生,简单来说,应该就是真心。评价一个老师最好的标准,不应是荣誉多少或职称高低,而应是许多年后学生想起你时,是微笑还是沉默不语?
  教师的人生,不只有教育,但做了教育,教师的人生必定是完全不同了,因为讲台下面是未来。所以,教师应该去耕耘、去期待、去反思,用爱、耐心、责任心,用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去对待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要明白,孩子们不是麻烦,而是与我们同行一段人生路的人,他们有最敏锐的眼睛和最敏感的心,他们是一粒粒种子。不可否认,教育永远是有遗憾的,我们努力过、付出过,也许会有收获,也许没有。如果没有,也不要丧失悲悯、不要拾起冷漠。因为教育本就是一场度人度己,我们要用最积极的态度去育人,也要做好等不到花开的思想准备。教育,从来没有一蹴而就。
  与其他工作相比,老师的工作更加琐碎,即便是优秀如于洁,也是日复一日抓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办公室重默、与违纪的孩子“斗智斗勇”……但我们在平淡的工作中去观察、思考、行动、反思、期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去耕耘吧,就像我们不曾有过失落与倦怠;去期待吧,愿每一颗种子都长成最好的样子。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