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5年累计推出326项制度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比51%,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站稳全国自贸片区第一梯队

  □本报记者 刘腾

  8月30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课题组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五周年运行评估”。据了解,在五年探索实践中,青岛自贸片区累计推出326项制度创新举措,形成79项国家、省级层面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具有全国首创价值的制度创新成果占比提升到51%,在全国自贸片区中有效稳固了第一梯队位置。
  管理体制机制效能提升
  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从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理顺了片区与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系统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各部门、各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助力试点任务高效落地。
  据悉,片区通过“扁平化管理+动态修编”,解决了过去管理机制决策效率低和赋权有限的障碍;通过“边界清晰+政企合作”,解决了任务落实中存在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分工负责+协同配合”,解决了过去片区内部多主体沟通机制不顺的问题,实现了对区内各项事务的高效管理和协调。
  “自贸片区自身不是制度创新的唯一推动者,而是需要与基层单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协同共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表示,“青岛自贸片区通过多方参与的制度创新联动体系协同推进制度创新,通过搭建企业沟通机制提高政企对接效率,通过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探索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培育机制,强化了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创新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这不仅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还推动了自贸试验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青岛自贸片区突出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更加注重提升制度供给与制度诉求匹配度、提升整体制度体系效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五年来,片区始终围绕问题导向、企业诉求开展制度创新,不断推出服务企业的新举措新模式。例如,为解决新兴经济、新业态企业在国家标准化经营范围目录内难以找到精准匹配经营活动词条的问题,片区率先探索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
  “通过强化制度供给与市场主体诉求的匹配度,片区大量制度创新成果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中推出、落地、见效,成为以制度创新解决实践问题的榜样。”崔卫杰说。
  此外,片区还注重提升整体制度体系效能,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统筹协调,增强先行先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境内运费外汇支付、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动产质押融资等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实现了跨部门集成创新、多环节集成创新和全流程集成创新,企业登记、跨境电商等领域多项制度创新举措实现了较好的连续性。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贸易、知识产权、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探索,推出“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发展新模式”“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制度创新成果,积极推进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青岛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积极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五年来,片区畅通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配置渠道,引导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因地制宜促进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持续巩固全国最大大宗商品原材料进口口岸和集散地地位,搭建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建成全国唯一集跨境电商、一般贸易、海运国际快件、航空物流超级货站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有力促进全球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配置。建设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近30%,引领青岛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片区也成效突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通过制度创新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围绕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探索出“5G+智能制造”数智化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等新模式,积极破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难和人才储备不足等关键问题,带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
  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自贸片区不断提升对战略性资源、重要通道的统筹建设能力,树立东西双向互济开放自贸示范。
  五年来,片区助力山东港口青岛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超越新加坡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在2023年跨越30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五。目前,港口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崛起为东北亚国际航运的中心枢纽。
  片区联动海关深化黄河流域“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联合开展“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等监管模式创新,推动沿黄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截至2023年底,沿黄九省(区)海铁联运220.8万标准箱,占比92.7%,沿黄九省(区)货物吞吐量占比80.7%,黄河流域开放门户作用进一步凸显。
  片区勇担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径、为扩大对外开放积累新经验的历史重任,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贸实践,五年来,片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4%。2023年,片区为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迈进5000亿元大关贡献力量,助力新区稳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8%,成为支撑新区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