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王誉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置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首位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首位,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充分凸显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需从“有”到“优”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这一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如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需从“有”到“优”转型,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实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高效。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任务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理论和政策上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改革的方向,就是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决定》指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些战略部署在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决定》从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规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路径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强市场化改革与法治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与潜力,坚持推动市场化改革,致力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显著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确保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并实现高效配置。在法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强化产权保护,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平等保护。此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驾护航。
  要加强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在更加宽松便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增强市场主体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推动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要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