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全国模范教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孙宝江——

为强国建设育英才,为民族复兴争底气


   孙宝江牢记育人使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教育力量。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于梦飞

  “我的学生,有的在广袤西部为国‘加油’,有的在茫茫海域为国‘争气’,有的扎根南海向可燃冰勘探开发领域进军……他们虽身处天南海北,却是我最大的骄傲。”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位一生与“海”和“油”结缘的老师,就是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首席科学家孙宝江。在9月8日举行的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孙宝江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产学研用融合育人
  培养实干担当英才

  “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孙宝江始终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从教39年来,他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国家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命题孜孜以求。
  上世纪末,海洋油气逐渐成为能源开发新领域,相关技术人才却十分匮乏。为此,孙宝江前瞻性地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后来,这两个专业都入选了国家一流专业。孙宝江负责《海洋深水钻井平台认知及关键作业程序实训》国家一流课程,培养了一批海洋油气高层次人才,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作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流学科负责人,孙宝江提出“着眼全球胜任,厚植责任担当”人才培养模式。他坚信“小”课堂教不出优秀的“大”学生,鼓励学生走向油田一线,参与国际合作。他常说,“做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必须善于产学研用融合育人,培养实干担当的栋梁之材”。
  孙宝江是教育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面对学生“石油是否是夕阳产业”的疑问,他用权威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把“油气资源关乎国之兴衰,仍是我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道理讲得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攻关技术难题,点燃学生能源报国理想。

  夜以继日攻关难题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约70%的油气在深水区域,早期受技术制约,一度只能望洋兴叹。为此,孙宝江坚定一个信念:“我们要向深海深层要‘下一桶油气’!”
  与陆上油气开发相比,深水油气开发难度极大,而井筒压力安全控制技术更是长期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命门”。作为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他率团队与“卡脖子”技术死磕到底。依托国家“973计划”“863计划”,他们夜以继日攻关“双深”钻探超高压、井喷、井漏等世界难题,终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有民族底气的安全钻井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与此同时,他率团队同步推进油气工程软件研发,经过不断完善和迭代,成功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SUNDRILLING钻井工程水力学与非常规井控工程参数设计软件平台,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助力建设科技强国

  “现在干什么都是国际赛道、全球视野,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迎接全球挑战。”孙宝江说。他十分重视全球胜任力培养,率团队成功申报海洋油气工程“111”创新引智基地,搭建了国际化育人平台。
  “石油关乎国际局势,寻求国际合作是能源发展必由之路。”孙宝江说。他积极推进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美石油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发起举办5届国际深水油气工程前沿技术研讨会,获得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北亚太区钻井工程技术奖、SPE杰出会员奖等奖项,在世界舞台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孙宝江表示,他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石油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教育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