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村规民约“三字经”,念出文明新风尚

大场镇三河埠新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河埠新村在婚礼现场宣传文明婚俗新风尚。

  帮喜团成员制作文明婚俗系列剪纸。
  □本报记者 徐丽

  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倡导新人树立婚事新办、简办观念;开展“星级文明户”评定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打造“德育银行”,推动美德乡村建设……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新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遏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帮喜团
  织就邻里温情网

  “妹子,婚礼没有必要大操大办,现在都提倡喜事新办、简办。”近日,三河埠新村婚俗宣讲团成员张敬霞来到村民张善高家中,为他送去了满载祝福的新婚礼物,并和他的母亲拉起了家常。“说到底,小两口和和美美地过日子,那才是真幸福呢。”张敬霞说。
  原来,前不久,张善高与恋人领取了结婚证,并准备过些日子举办婚礼。张敬霞得知喜讯后,第一时间来到张善高家中,在为他送上新婚祝福的同时,积极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
  “那就一切从简,只要小两口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张善高的母亲乐呵呵地说道。
  对年轻人的终身大事,张善高的岳母也十分开明,她说:“我们看上的是人,不会为了彩礼为难孩子。现在都提倡文明婚俗,只要他们开开心心地把日子过好就可以了。”
  据了解,三河埠新村于2019年成立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下设婚俗宣讲团和帮喜团,吸纳了30多位热心村民加入。每当村子里有喜事的时候,婚俗宣讲团便积极引导新人践行喜事新办、简办的文明婚俗新风尚。帮喜团则将自家手工制作的喜馒头、茶果,搭配上精心剪的喜字,作为新婚礼物赠予新人。婚礼当天,帮喜团还主动提供各项喜事服务,让新人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与关怀。不仅如此,在征得新人同意后,帮喜团还在婚礼现场通过布置小挂件、摆放提示牌等举措,宣传文明婚俗理念,推进移风易俗。
  到目前为止,三河埠新村帮喜团的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镇,已服务全镇10余对新人,帮助节省花费达5万余元。
  “当初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成员向我们两口子宣传喜事新办、简办理念的时候,我们立即响应,有大办酒席的钱还不如留下来好好过日子哩。”三河埠新村村民徐财龙说。
  除此之外,三河埠新村还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结合村情民意制定了红白事操办标准,并上墙公示、入户宣传,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入脑入心。

  村规民约“三字经”
  文明新风沁人心

  “敬长辈,爱幼小;婆媳和,好家教……”在三河埠新村,这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大人小孩都熟记心头。
  “《村规民约三字经》是我们三河埠新村的宝贵财富。”三河埠新村党委书记毕纪花介绍说,这份村规民约是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后制定的。它不仅接地气,更贴近村民生活,有助于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促进家庭和睦与邻里和谐。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三河埠新村还创新开展“星级文明户”评定活动。围绕爱国守法、遵德守礼、敬业诚信等十项标准,对全村家庭进行综合评价,并定制专属家风门牌予以表彰,大力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在全村播撒“文明种子”。
  作为区级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点,三河埠新村在推动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河埠新村以“水韵三河 共汇同兴”为主题,建立了全镇首家乡村振兴村史馆,全面展示村庄历史变迁与新时代人民生活面貌。同时,三河埠新村创新“葡萄架下话新风”、“拉呱式”庭院会等组织形式,将美德健康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入村民日常生活,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道德讲堂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流量”带动“精神共富增量”,让美德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大变样,文明新风都提倡。高价彩礼咱不要,亲家一听心欢笑。”日前,在三河埠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场以“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引发在场村民们的共鸣。今年以来,大场镇已举办20余次“线上+线下”宣讲活动,有效引导村民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乡风。此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盛客隆科普基地等场所,村里还创新完善了科普研学大讲堂、乡村文化大舞台、志愿服务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了广场舞队伍、剪纸社等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厨也是倡导婚俗新风的重要力量。大场镇发布《大场镇“倡导文明新风 抵制滥办酒席”倡议书》,引导乡厨按需按量制定菜单,避免浪费,同时让广大乡厨加入文明餐桌宣传大军,引导新人树立文明饮食观,向新人和宾客倡导光盘行动。

  “德育银行”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走进位于三河埠新村丁家大庄网格的“德育银行”,只见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但与传统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商品并非通过金钱交易,而是通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积分来兑换。
  “这是我用平时参与帮喜团志愿服务活动所获得的积分换来的,没花一分钱。参加一次帮喜团活动就能获得10积分,差不多就能兑换一提卫生纸了。”日前,村民徐存香在“德育银行”门口拿着一提卫生纸,满脸笑容地说,“以后我会继续参与帮喜团活动,多赚些积分。”
  据了解,三河埠新村依托“德育银行”,以“志愿服务+信用积分”的形式,把诚实守信、公益奉献纳入日常表现积分,健全完善“美德信用+积分兑换”机制,激励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志愿服务中,使互助、诚信等内在美德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美德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已有100余户村民通过积分兑换物品。
  有了“德育银行”,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帮喜团,帮喜团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帮喜团成员不仅通过实际行动为新人节省了开支,还向其他村民展示了简办喜宴的好处。这些成员同时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了积分,并用积分在“德育银行”兑换了生活用品。“德育银行”正以一种无形且有效的力量,真正调动起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村规民约落地落实。
  “‘德育银行’运营以来,大家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谈及“德育银行”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毕纪花说,“现在‘坐等靠’的人少了,抢着干、比着干的人多了,村里的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村委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大场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用实践活动厚植新风正气,使文明乡风吹遍广袤田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下一步,大场镇将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文明乡风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