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账号又找回,结果成了盗号贼
一网络游戏爱好者盗窃他人网络虚拟财产,被判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周玉洁
随着各种网络交易平台的迅速发展,一些网络游戏爱好者“嗅到了商机”,通过出售游戏账号来获取钱财。这其中,就有人耍起“空手套白狼”的伎俩,将账号出售后再通过绑定的身份信息申诉找回,破坏网络市场交易秩序。近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检察院便办理了这样一起案件,经依法提起公诉,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出售游戏账号后又盗回的被告人张某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生活拮据<<
“忍痛割爱”出售游戏账号
张某是某款网络游戏的忠实爱好者。2017年,张某通过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后,陆续向该游戏充值3万余元购买皮肤和游戏装备,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游戏等级不断提升。至2023年,张某已成为该游戏的“最强玩家”。
2023年8月,张某因生活拮据,“忍痛割爱”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挂到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游戏交易平台出售。很快,看中了该游戏账号价值的该公司工作人员联系上张某,欲以1万元的价格购买该账号。正缺钱花的张某欣然同意。
8月11日,该公司与张某签订游戏账号转让合同,约定张某将其游戏账号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该公司,并不得通过申诉等方式找回。张某向该公司工作人员交付了账号。
>>贪欲作祟<<
刷脸找回账号并拒绝返还
“账号出售后,1万元很快就被我花完,而我的游戏瘾又犯了。当时,我觉得对方是个大公司,不会在乎一个账号,便想将账号找回来。”在贪欲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张某动起了歪心思。
由于网络游戏账号在进行交易时,无法更改注册游戏账号时的身份信息,张某便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通过刷脸认证的方式更改了已出售游戏账号的密码,将账号盗回,而后继续“徜徉”在游戏世界里。
然而,还未等张某高兴多久,第二天,该公司工作人员在例行维护账号时发现该账号无法登录,便联系张某询问相关情况。为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张某以“对方公司未精心维护该账号,使得账号等级下降”为由拒绝归还。见网上沟通无果,该公司工作人员又在线下与张某当面沟通,但张某依然拒绝归还。无奈之下,该公司工作人员报警。
>>依法审查<<
网络虚拟财产亦受法律保护
张某到案后,如实向公安机关供述了其私自找回账号并据为己有的事实。在侦查人员的批评教育下,张某赔偿了对方公司的损失并取得谅解。
侦查结束后,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审查起诉到区检察院。经审查,该院认为涉案网络游戏账号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应受到刑法保护,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的游戏账号出售后又私自找回,属于以秘密手段窃取别人财产,构成盗窃罪。
2024年7月6日,区检察院以张某涉嫌盗窃罪对其依法提起公诉,并提出拘役五个月可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法院经审理采纳检察机关的公诉意见,作出上述判决。一审宣判后,张某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判决生效。
■检察官提醒
网络非法外之地,将网络游戏账号出售后再私自找回,属于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不仅违背市场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日常生活中,网游爱好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网络市场秩序,切勿触碰法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