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刘慧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文化大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我们要坚定信心、铆足干劲,着力在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上走在前、开新局,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齐鲁大地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从孔子诞生地,到沂蒙精神发源地;从印刻着甲午之殇的刘公岛,到黄渤海之交的蓬莱阁……这片人文沃土,值得我们深耕细作。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430家,实现营业收入7484.9亿元,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四。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以革命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价值引领,在文化传承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让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新起来”“活起来”“走出去”,自觉当好文化宝库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切实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培育文化人才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畅通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环节,更好地留住大师名家、培养青年后备人才。近年来,山东省统筹谋划,强化设计,改革文化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体制,奠定文化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构建安全灵活的文化业人才市场,培养文化业领军人才团队,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氛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建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学术委员会,加强对齐鲁文化研究规划、论证指导;制定“传统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传统文化研究阐发网络信息平台,集中发布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成果;以学术委员会名义设立传统文化研究重大奖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选表彰。

  激发文化活力
  创造文化创新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立足人文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山东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通信、会展、制造等融合发展、跨界合作,形成文化与相关产业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格局。以文化产业应用为导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转型的需要。激发文化产业的消费潜能,需要增强供给能力,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促进各类文化创意内容与产品的开发,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体验,提供个性化、体验式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以“物”为核心的传统消费场景向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消费新场景转变。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山东坚定扛起文化大省的时代责任,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立足丰厚齐鲁文化资源,自觉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为中国智慧贡献山东力量。(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