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小榛果“链”起富民大产业

大村镇大力发展榛子种植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绿了荒山也富了村民口袋


  ▲王保兰(左)展示刚采摘下来的榛果。

  圆润饱满的榛果宛如一个个小灯笼。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九月的西海岸,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大村镇大石岭自然村外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榛子树上挂满了圆润饱满的榛果,宛如一个个小灯笼,为秋日增添了丰收的喜庆。近年来,大村镇大力发展榛子种植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仅绿了荒山,也富了村民的口袋。

  回乡创业
  盘活荒山数百亩

  近日,记者走进大村镇百亩榛子示范基地看到,圆润饱满的榛果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晾晒,林地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该基地位于大村镇大石岭自然村,由青岛兰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共种植榛子500亩,种类为平欧大果榛子,盛果期可年产260吨,能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完全是机缘巧合。我是从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榛子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所以在2014年,我就带着自己之前经商积累的资金回到家乡大村镇,开始摸索种植榛子。”说起缘何想到种植榛子,青岛兰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保兰笑着说。没有农业种植经验的她凭借对榛子广阔市场前景的憧憬和回到家乡创业的决心,承包了大石岭自然村的山地,开始了榛子种植之路。
  “为了挑选到品质好、产量高的榛子品种,我特地到辽宁考察引进树苗。”王保兰说,基地种植的榛子树品种叫平欧杂交榛子,又叫平欧大果榛子,是以平榛为母本、欧洲榛为父本杂交培育出的优良坚果品种,“该品种的榛子既有野生榛子味香、味浓和抗寒、耐寒的优点,又有欧洲榛子果大、仁大、皮薄、产量高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榛树成林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荒山上种大榛子,能成?”一开始,乡亲们看到王保兰把从辽宁买回来的榛子苗栽到山上,都替她捏把汗。但眼见着荒山变成了青山,种植榛子的效益越来越高,乡亲们对王保兰的态度也从怀疑变成了敬佩。
  “刚开始不会种,就一边学一边种。由于本地没有种植榛子的农户可以借鉴经验,我就去辽宁考察学习,跟着当地农户进林地,学习灌溉、施肥等管理技术,回来后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良。”王保兰说,从辽宁回来后,她首先对自己承包的山地进行了改造提升,包括上山的路、灌溉设备等等。“刚开始的时候,上山的小路不好走,为了方便后期果子运输,我就重新修建了道路,同时打井引水,为榛子林的灌溉提供保障。”王保兰告诉记者,头3年基本上没有收益,但第4年到第6年榛子进入盛果期后,一亩地大约能产2000斤的鲜果,收益也就越来越好了。
  “我家里有3亩左右的山地,全都流转给榛子基地了,每年都能收取租金。”大石岭自然村村民张金秀说,现在除了每年收租金之外,收获榛子的时候还可以来基地帮忙采摘,每天的工资是100多元,最多的时候,每天有6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

  延长链条
  小榛果有大“钱”景

  榛子的产量稳定了以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了王保兰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5年,王保兰将琅琊鸡引进基地,采用散养模式养殖,林间的草籽和昆虫成了琅琊鸡的最爱。“靠着林下养鸡模式,基地内的琅琊鸡肉质鲜美、品质上乘,每年都供不应求,本地市场就全部消化了。”王保兰告诉记者,2018年,外地客人来基地考察琅琊鸡项目时,无意中谈起他们当地有榛子酿酒企业,这让本就有将榛子酿成酒想法的王保兰喜出望外。
  “获得这个信息后,我就与辽宁辽阳市的酿酒企业取得了联系,由我提供榛子原料,他们代为生产榛子酒。”王保兰说,目前基地内的榛子产品主要有榛子礼盒、榛子青皮、榛子酒和榛子油等,通过不断延长榛子的产品链条,榛子的产品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目前基地每亩榛子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
  王保兰介绍,下一步,她将联系合作客户,将基地内优质琅琊鸡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基地产品附加值。“我们还要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城里人来我们这里采摘、游玩,为大村镇的乡村振兴做出‘榛’贡献。”王保兰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