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子”,需具备“硬钉子”的品质
□马志丁
“钉钉子”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专注且极具耐心的工作态度。就如同真正的钉钉子过程需持续用力而不能半途而废,工作亦要如此,需持续发力,专注于目标任务直至圆满完成。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是对“钉钉子精神”的首次明晰阐述。随后,总书记又在诸多场合强调了“钉钉子”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彰显出“钉钉子精神”在当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想将工作扎实抓好、任务切实落实,仅有钉钉子精神还不够,还需“钉子”——这一干工作的中坚力量自身过硬。唯有钉子自身够硬,具备“硬钉子”品质,方可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破“坚冰”,从而有效解决困难、出色完成任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钉钉子更需要自身过得硬。钉钉子是硬碰硬、实打实的活,不是一颗过硬好钉,不但难以钉深钉牢,可能会打坏钉子,甚至脱靶伤手。同理,在工作中,我们只有具备“硬钉子”的品质,才能在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时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硬钉子”首先需具备坚定的信念。信念犹如人生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困境中坚守,于磨难中前行。苏武牧羊,长达十九载,渴饮雪、饥吞毡,却始终紧握汉朝符节,绝不向匈奴屈服,只因他心中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与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恰似坚硬的钉子,即便处于最恶劣的环境,也能支撑其坚守原则与底线。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遭遇各种困难与挫折,有时甚至陷入迷茫与困惑,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笃信自己的目标与价值,就能如“硬钉子”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梦想而奋力拼搏。
“硬钉子”还需具备顽强的毅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就如同钉钉子需一锤一锤地敲打,才能将钉子深深钉入木板。焦裕禄在治理兰考“三害”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深入实地考察,寻找治理风沙、内涝、盐碱的方法,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却又一次次重新开始。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坚持奋斗在一线,这种顽强的毅力如同坚硬的钉子,一点点地攻克着兰考的“三害”难题,为兰考人民带来了希望。学习与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难题与挑战。只有具备了顽强的毅力,不断努力与尝试,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硬钉子”更需具备过硬的本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持续学习与积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在港口装卸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他带领团队不断钻研技术,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哪怕遇到再多技术难题和瓶颈,也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解决方案。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和他的团队成功刷新了多次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为我国的港口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我们没有过硬的本领,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只有像“硬钉子”一样,不断磨砺自己,提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钉钉子,钉子首先要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颗“硬钉子”,坚定信念、磨炼毅力、提升本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以“硬钉子”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只要拥有“硬钉子”的品质,发扬好钉钉子精神,就必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科科长)